浅论宜兴均陶的文化成就
发布时间 2009-05-20 浏览 27135 次
筑或泥片镶接,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陶瓷历史上也是一个创举,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万历十七年修的《宜兴县志》就有“缸、翁、瓶”的记载。明代也提到“水缸、花缸、七石、牛腿”陶器的诸名款式。无论是均陶大缸、乌坛花缸、龙缸,还是各式花盆、荷缸、陶钵,采用泥条盘筑成型或者泥片镶接成型,以及与之相关连的干燥技法、施釉方式等都有了完整的制作体系和工艺流程,从而使坯体致密、避免渗漏、质量稳定、形制美观。这不仅有利于均陶生产,而且对于整个宜兴窑场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使日用陶瓷一度成为宜兴陶瓷产业的主流。就是到了机械化成型的今天,传统的成型技法依旧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卓绝的堆花技能,炫示宜兴均陶的文化成就。堆花作为均陶所独有的装饰手段,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自成一格,独步千秋。堆花原称帖花,是运用有异于坯体的其它色泽的泥料,粘帖在陶器表面,其装饰图案都是普遍喜欢的民间题材,诸如游龙舞凤、福寿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早在西晋(265年—316年)就出现了原始堆花的器皿。宜兴陶瓷博物馆古陶馆中就收藏了西晋时代的陶器《谷仓》,可以见证堆花装饰手法的早期形象。到了唐代(618年—907年),有了新的发展。明永乐(1403年—1424年)宜兴窑场上的大拇指堆花,多是子承父业,或只拜师学艺,成为一种陶业中出色的行当。堆花艺人精于书画、精于技法、精于专业工具的创制,使堆花装饰的陶器端庄高雅,韵致清绝,体现出当时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和艺人们的不凡才智。
  所以,均陶堆花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了下来,而且其作品在国际性展览中屡屡获奖。例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均陶堆花龙缸、金鱼缸先后参加法国里昂国际工业展览会和澳大利亚国际展览会展出。八十年代,均陶龙亭等园林陶瓷新品参加英国利物浦国际园林节,荣获大金奖、最佳亭子奖和最佳艺术造型永久保留奖……这些便是最好的证明。
  灿烂的均釉艺术,辉映了宜兴均陶的文化成就。宜兴均陶最为显著的文化特征,除了堆花,还有是均釉。说到均釉,这是宜兴窑场值得自豪的成就。早在四千年前,宜兴就采用红土泥浆作为陶器装饰,至明清,已创造出多种色彩的陶釉。前面提及的均陶“欧窑”,就以釉色绚丽而著称于世,并以天青、天蓝、云豆等色居多,也有葡萄紫,还有越窑的甜白和淡青二色。其中以灰蓝釉最为珍贵,“灰中有蓝晕,艳若蝴蝶花”就是对它的赞美。《匋雅》作者陈冽,也在书中称颂:“欧窑妍且姱,绚丽同晨葩”。经过数百年来对彩釉的研制和创新,宜兴窑场上的陶釉品种多达数十种,在高温下窑变、流窜、交融、聚散,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艺术效果。宜兴均陶正是利用这一地道的中国元素,书写了均陶文化的灿烂篇章。
  如果说,宜兴均陶走到今天还具有生命力,那么它的生命力多数情况来源于传统。凡是优秀的作品,要么在形式上模仿传统,而精神是现代的;要么精神是传统的,而形式是现代的。关键在于采用传统形式,必须对它所蕴含的精神气质进行改造。今天的均陶技艺人员正是在传承中宏杨,并且吸收木刻、砖雕、石雕、玉器、漆器、青铜器等其它民间工艺的表现手法,创造出半浮雕堆贴法、立体浮雕堆帖等新的堆花技法,去展现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我坚信,宜兴均陶之花一定会长盛不衰,香飘四海。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