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一直都在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中国的茶文化的形成也和这样的追求一脉相承。苏叔阳解释说:“古代的知识分子个性张扬,尤其唐宋的文人墨客精神上的枷锁比今人要小得多,他们有着极为丰富的想像力和闲情雅兴,他们喝茶是为了享受精神上的放松和自我的释放。喝茶时,优雅清闲,物我两忘,调整气息,调整心态,超然于凡尘俗世之上。而且过去喝茶和琴有关系,二者同是人天性的一种抒发,同是对人性最美的陶然。”
我想起,白居易有首诗就叫《琴茶》:“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煮茶听琴,琴茶同韵,对人生的体悟就在泠泠七弦上,就在幽幽茶汤里,可谓“陶陶任性一生间”。文人雅士也以清丽的文字写尽了茶的精妙情趣。
我又想起,杜甫的“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苏东坡的“从来佳茗似佳人”、李商隐的“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句句流露文人对茶的深深迷恋,我也时时去经历在饮茶时所获得太多的意外的喜悦。
古代文人的钟爱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茶真正的发展也与玄学的发展有着脱不开的关系。禅是玄学一种抽象的形式。什么是禅?苏叔阳的解释是:“禅,不是虚无的,空洞的,而是谈所未谈,言之未言的。禅一定是可以领悟的,以心传心,去领悟语言不能表达出来的东西。中国人对抽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体现在中国的艺术上都是有禅意的。对于茶,常说‘禅茶一味’,茶里有玄妙的味道,却很难形容出究竟是什么样的味道,很难说出来。因此饮茶谈禅是统一的。”
“道可道,非常道”,万事万物皆有道,世上道道相通,琴道、茶道、玄学之道,都在言外心中。
苏叔阳,生于1938年,当代著名作家。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著有剧本《丹心谱》、《大院》、《夕照街》、《春雨潇潇》等,以及剧本集《苏叔阳剧本选》,中短篇小说集《婚礼集》,长篇小说《故土》,少年儿童读物《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诗集《关于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