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敏和她的金杭茶楼
发布时间 2010-02-21 浏览 27328 次
茶叶公司领导职务的那天起,她才发现自己衷情的茶叶经营事业和自己的想象相去甚远,她最大的体会是,原本以为做茶叶经营就如写字一样容易,无非由横竖撇捺折点组成,想写个“茶”字很容易,但是,真正要把这个“茶”写好并不那么简单。王爱敏不但要面对经营茶叶困惑,还要面对企业里众多退休职工医保及其子女的就业问题、企业职工的福利问题……尤其是到了改革开放后,一些专业性的理论依据都要摆到桌面上来说话。作为一名茶叶公司的经理,首先要了解茶叶的原产地、种植情况、采摘季节、加工工艺、窨制时间和品质等级等等,而这每一项内容都是一门学问;其次,当初北方地区均饮花茶为主,掌握窨制花茶的时间长短可直接影响茶叶香气的纯度。而对绿茶的审评要求更严,“贴号”是基本功,要分得特别清楚,每一块均要标出不同的香型,用行话来说,要审评出茶叶的香气是否“飘”或者是否“扎实”……于是王爱敏一头扎进了“茶堆里”,一边搞茶叶研究,一边搞茶叶经营。她几度南下浙江杭州、金华等产茶区工作、学习和生活,对每一样茶的每道加工工序都进行分析、对比以及详细的记录,由于王爱敏的虚心、勤奋加上聪颖的天资,几年下来,王爱敏不仅完成了有关茶学领域全过程的学习,并且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茶叶审评师。有一年王爱敏在金华茶区参与茶叶审评工作,茶区的“老法师”们故意在几十杯茶汤的其中一杯之中加入了很小的一块玉兰花碎末,王爱敏则在一杯接一杯的品尝之后毫不犹豫地把“问题茶”挑了出来,立刻赢得了茶厂“老法师”们饱含赞叹的掌声。

  王爱敏有时很“糊涂”,家里的事总是说忘就忘。奇怪的是惟独与茶有关的事,想让她忘却怎么也忘不掉。一个几千平米仓库里的上千种茶叶,她比保管员还要清楚每一种茶所储放的位置、剩余的数量、入库的时间、甚至连出票据的时间也记忆犹新。王爱敏坦言:茶是她的宝贝,茶是她的朋友。有着对茶如此地痴迷,人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她打理下的茶叶公司的经营状况会节节攀升,并且在计划经济年代,这样一个小小的地级茶叶公司竟能一举成为辐射北方地区茶叶销售商。讲到这些,就不得不提起王爱敏“厂商联营”的创举,虽然对于这段记忆,王爱敏至今还心有余悸。她说:“当初真的不知这样做对不对,因为这关系到茶叶公司经营成败的问题。”当时王爱敏有一种想法一直在她脑中盘旋着,她隐隐约约感觉到茶叶公司要发展,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生存战略。于是,敢为天下先的王爱敏在她的办公桌前狠了狠心,用手掌猛拍了一下桌子说:“就这么定了,我们这个经销商就和金华茶场联营了!”就这样,她带领邯郸市茶叶公司于1979年正式拉开了与金华茶厂“厂商联营”的序幕。合作伊始,只要金华茶厂有事相求,王爱敏必定倾囊相助,并且尽可能地满足对方合理的要求。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在邯郸茶叶公司经营之初,厂方供应的茶叶总是挑选最好的给王爱敏,而且遇到流动资金困难时金华茶厂同样予以照顾,先让她赊帐经营。正是由于王爱敏所经营的物美价廉且等级分明茶叶,故当第一批五万担茶叶入库时,接单的省内的下家已经找上门;当第二批五万担茶叶入库时,接单的下家已经发展到了省外;而当第三批五万担茶叶入库时,邯郸茶叶公司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北方茶叶供应基地……这同样也使王爱敏成为河北茶界炙手可热的“座上宾”。那时,别说东三省和河南、山东、山西等省从邯郸进茶,就连北京的吴裕泰、张一元(碧春茶庄)、元长厚(西单茶庄)等一批老字号茶庄也得从王爱敏手中调拨茶叶。厂商合作,承包茶园,王爱敏如愿以偿。此时当人们用惊喜的眼光看待如日方中的邯郸茶叶公司业绩时,猛然发现为公司含辛茹苦的王爱敏以她工作之能力居然是那样令人刮目相看。企业的效益有了,如释重负的王爱敏又开始南下茶场进行调研工作。知书达礼、聪明贤惠的王爱敏常常被茶区的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河北的形象大使”。所以王爱敏每每回忆起这段往事,言语中透露着她曾在江南茶园徜徉的浓浓的眷恋。

  王爱敏的工作能力,是有目共睹的,领导自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当时同为供销系统的企业,还有许多面临着亏损。那时,果品公司的工作又累又重又烦,领导考虑再三决定让工作能力出色的王爱敏去“挂帅”经营。其实当初,她大可不必去做“吃力不讨好”的收拾烂摊工作,可王爱敏义无返顾地去做了,王爱敏对此说:“要么不做,要做就得做好!”也就是这一句话,使她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让果品公司扭亏为盈,效益大增。而她以亲切和正直的人格魅力,赢得果品公司上下的一致尊敬。凭心而论,当时的王爱敏虽然身在曹营却心在汉。人在果品公司,心还是割舍不下那份茶情。由于那无法泯灭的茶心之火,竟复燃起些微开茶楼的火星。就在王爱敏做完手术躺在医院病床上、主动辞去总经理职务之际,她已经筹划好出院后由自己经营一家茶楼的模样。在她心目中,茶是清和之物,与茶相伴不仅利身,更加利心,因此,她很想拥有一片环境幽雅属于自己的领地。虽然有很多人包括业内同行欲请王爱敏出山挂职,且薪水不低,但王爱敏总感觉到给别人打工有一种失落感。她决心已定,毅然选择自己做事——安于卖茶品茶,安于静中有动广结茶缘。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爱敏终于在邯郸市催生出第一家茶楼——金杭茶楼。有人说,王爱敏的人格魅力及人脉资源成就了她本人的一笔“无形资产”。果不其然,这话真的印证在其做茶的经营上,金杭茶楼是以文化为主导的“纯茶楼”,其生意日渐红火。王爱敏待人率真而又诚恳,这也正是她取信于消费者的人格魅力聚焦点。茶楼虽然是个经营场所,但也是王爱敏的爱心之地,有时茶楼后边的小区居民遇到停电停水等尴尬之事,人们也就习惯于去茶楼提水或用茶楼的电给大家照明。有熟人路过时,王爱敏总是以礼相待施茶一杯。

  二十一世纪之初的河北省,茶馆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出,自助形式的,娱乐结合的,棋牌形式的,餐饮结合的,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种情形之下,王爱敏认为,自己的小小茶楼也必须有其定位经营思想。于是王爱敏再一次东奔西走找资金,把亲戚朋友的钱借了个遍,终于在2002年把金杭茶楼进行了全新的梳理,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从而赋予了金杭茶楼“楼雅茶香”的理念,并且以其勇气把纯茶馆的路子锁定。也许正是因了“纯茶楼”这块金字招牌,邯郸市的名人雅士纷至沓来。有些名人在外名气十分响亮,但只要一到金杭茶楼就好象回到了家的感觉,甚至还和王爱敏成为好朋友。“纯茶楼”经营理念并非是茶馆业的唯一指代,而在这种“纯清”的理念导引下延伸出王爱敏敢于经营纯清茶楼的思想却是难能可贵的。王爱敏卖茶的取胜法宝有三:茶之味、茶之香、茶之质。王爱敏不仅用心品出了“茶”的味道,而且用心品出了“茶”的芳香,更是让消费者品出了“茶”的质量。

  因了王爱敏一句“金杭茶楼,楼雅茶香”的用心,在2004年底河北省举办十佳茶艺馆评选活动时,金杭茶楼作为邯郸市唯一的参选单位获此殊荣。而去年再一次作为邯郸市唯一的候选单位再夺省“十佳”,2006年,金杭茶楼终于攀上了中国茶馆界的最高荣誉——荣获“全国百家茶馆”的称号。可见王爱敏在邯郸市弘扬中国茶文化和茶馆经营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河北省十佳茶艺馆评委会对“金杭茶楼”的点评词——

  品着金华“紫笋”之韵,闻着杭州龙井之香,最好的礼物,莫过于金杭香茗一盒,莫过于金杭丹心一片。叶叶嫩绿,装点着邯郸的春天;滴滴甘露,流进了邯郸的文明。茶香中带来了金杭的纯情,那是以茶礼敬的见证,也是岁月的余温。许多邯郸人曾试想,觅三五知己,寻一方净土,安顿下渴望慰籍的心灵。好在终于找到了“金杭茶楼”这座身心释放的所在。呷一口香茗,好心情会在这份随意中悄然绽放。这便是:为君唤起黄粱梦,雅客争拥向金杭。

  年前和王爱敏在邯郸相聚,和蔼可亲的王大姐见我到来甚是高兴,见面就说,只要是弘扬中国茶文化方面的工作就尽管吩咐,我会尽全力支持的。王爱敏不仅对燕赵茶文化工作的支持,而且也对茶客、对消费者疼爱有加。每当同事遇到困难,她总会想方设法地帮一把;每当茶客来买茶,她总会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引导消费者如何鉴别茶叶。至今儿女们为此而常常感到骄傲。这些年与王大姐时有往来,渐渐地也熟悉了她的家庭情况。爱人老郭是个豫剧超级发烧友,两次去邯郸都赶上老郭离家去郑州参加全国豫剧大赛,而且每次均名列前茅。一双儿女都已大学毕业,儿子当上了公安干警,娶了一个在银行工作的上海媳妇。女儿在新华书店当主管,女婿是北大的硕士生,对茶文化的执著程度决不亚于其岳母。与他们一家在一起总是让人感到如沐春风,也对王爱敏为何能至今从事自己心爱的茶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在她的背后是浓得化不开的关爱和亲情。于王爱敏而言,安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安于自己的生活趣味,安于自己对茶文化的钟情,还有什么不可释怀的苦恼呢!按理,王爱敏的事业做到这份上也该歇息了,但她不这么认为,她说邯郸还缺少一家茶超市,只要当条件具备,她想开设一家。当王爱敏设定一个茶超市目标时,她已经在心里想象自己实现目标的情景,描绘出一幅成功的茶超市经营场景,并随时将那幅景象摆在脑海中,这或许就是将来金杭茶超市的蓝图。

  “一杯清茶,初尝或许有些苦涩,但愈嚼愈觉得清香爽口,余味无穷……”王爱敏如是说。

  正因此,王爱敏一辈子也离不开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