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科得茶之识,自有一番见解,崇尚茶之“无味之味乃之味也”的大味、淡味。当我第一次看到瑞科用白开水细细啜饮时说出这番话时,耳膜一震,百脉俱开,刹那间才真正认识了瑞科。许多人一知半解只能从半理解半感受的方式向瑞科探询茶道艰深之美,瑞科却笑言:“茶本无味,自心便是。”瑞科习茶参佛,把茶可以理解为禅宗的“见了真空空不空,圆明何处不圆通”之意。也正如圣人所云:鱼在水中游,忘了水的存在;人在道德规范中生活,忘了规范的存在。瑞科的喝茶观,意为茶人在饮茶中享受最大快乐之时,忘记了茶的存在,便有了“无味之味乃之味也”的深层意境。瑞科既循虚静,如他“烹青仙居”式的“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之仙境。烹煮一壶清茗,虚静自适;瑞科又不脱俗,如他碰到不平和不尽人情之事,便会毫不吝啬地予以强烈抨击。瑞科不愿张扬,不愿炫耀,宁愿默默无闻地以身作则。这样的修养、品格,使得深知他的朋友同行都把他作为学习的榜样,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他身上有明显的体现。
而让我惊讶的是今年10月中旬他打给我一个令人振奋的电话。他说他投拍了一部名叫《中国——1949》(又名:美国记者眼中的中国),电话那头时不时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像是他早就预料到的幸福感终于沓来,那种笑声毫无矫揉造作,完全是他由内心深处发出一种茶人的成就感。这部影片是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南京电影制片厂和李瑞科的河北龙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瑞科是制片人,专邀我在10月12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首映式。我视首映式的机会难得,故特邀茶友——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陆尧兄见证,并且我对陆尧兄一再强调说:“这可是我们河北茶人投拍的电影呵。”外界普评该片为中国民企第一人投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并以“一个感人的义举”送给瑞科。自今年3月16日以来,《中国——1949》的拍摄一直受到媒体的热切关注,各大通讯社、电视台和报刊纷纷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影片通过两位美国记者汤姆和杰克的所见所闻,再现了解放前夕的中国命运。美国记者汤姆在治病途中意外结识了中国医生芷卉,从而让他不仅体会到中医的神奇,也使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位中国姑娘。影片从另一个侧面,美国记者汤姆看到了农民的儿子——毛泽东的伟大。美国记者通过与毛泽东的近距离接触,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取得这场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目前,这部影片将陆续在全国上映,当人们看到这部影片,不难看出一个河北茶人——李瑞科爱国的情怀和诚挚的胸怀。
从童年劳苦中走过来的瑞科,中途的路遥遥而漫长,世事沧桑,磨练意志,又怎奈一个“愁”字了得。有时会词不达意,有时会言不由衷,有时会身不由己,有时会正话反说。但瑞科行事有方,最怕违背本意做事而泯灭良心,所以瑞科习茶参禅之目的,就是要在赵州“吃茶去”的禅机中回归人的“本来面目”抑或“本地风光”。好在经历本是一笔财富,又加上与茶的因缘,使他提升到了“品茶即品人”的一种境界,换言之,亦即“人品即茶品”。以瑞科之言,便是财富的财富了。从他义举投拍重大革命历史影片那天起,外界就给出了一个强劲的讯号:主旋律影片能够获得高上座率,两个效益能够统一。也许这笔财富能够使他义无返顾地走向河北茶文化建设的“快乐使命”之中。
“要开心,不要贪心”,是瑞科经常要讲的一句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以赵州禅师平常心处世的瑞科在事业上精进,在书画艺术园里耕耘,同样显现出另一番滋味和意境。茶人李瑞科有快乐也有愁苦。与众不同的是,在他脸上始终扬起灿烂的笑容。怪不得常有人称他为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其实他本人长得和弥勒佛非常相似。了解瑞科人格的人知道他的豪放雄强与他属性情中人相关,这在他无数次助人为乐的事例中均得以显现。在他的办公室里,许多人受到他的感染,也报以真诚的微笑,于是也就多了一种真情的交流和互动。瑞科的心情一向是快乐多于忧郁,无论是做自己的装饰工程,还是从事自己的收藏,或是投拍历史电影,他心里总是充满着自信和谦逊……
现在,我再一次走进李瑞科,为他泡上一壶香茗,然后,看看他所做的一件件事。其实,李瑞科的每一杯茶,永远充满了隽永和回味。茶,在李瑞科看来永远是载体,是引子抑或是一曲序幕。然而瑞科做事和做人也像一杯茶那样,清澄、透明、飘香,让人看得舒舒服服,实实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