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宜宾早茶节报道:蜀南茶叶早飘香(二)
发布时间 2010-02-26 浏览 23730 次
大做强茶叶产业,突出标准化建设,努力形成“一村一品”,其茶叶在全乡万亩早茶中占据了1/4的面积,当前产业收入占全乡40%。

记者一行再来到屏山县新发乡万亩早春茶基地,只见成片的茶叶整齐划一,大棚内的茶地上,还铺上了一层厚厚的草。该县农业局副局长廖明德介绍说:“这些草可以保水、保肥和增加有机质。年前我县的第一批新茶就是在这里采摘的。”

该县茶技站站长郭九武告诉记者,屏山县的茶叶大部分在高山,采茶季节一般较其他地区迟,从2005年起,该县就在岷江河边的浅丘地区发展了5000多亩早春茶基地,2008年底,他们又在基地上搞起了大棚实验,所以在本月初,该县的第一批名茶就在这里开始了生产,比去年提前了两个多星期。

目前,宜宾进一步增强了“生态、绿色、环保、健康”的种植、制作理念,加快推进宜宾茶产业向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升效益、品质、品牌层次。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翠屏区、宜宾县、高县、筠连县、南溪县、江安县6区县26乡镇构建名、优早茶产业带,在宜宾县、屏山县、珙县、筠连县、高县5区县30个乡镇构建优质绿茶产业带,在筠连县、长宁县、兴文县3县6乡镇构建红茶和特种茶产业带,在江安县、宜宾县、翠屏区3区县4乡镇构建沿江茉莉花茶优势产业带的四大优势产业带。每年以2000公顷左右的速度扩大基地种植规模,新发展早茶6600公顷。近十年来,宜宾利用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独特资源优势,积极推广运用种茶新技术,改良引进茶叶新品种,大力发展优质绿色生态茶园,实现了产量、产值和种植面积的三大突破,其产量如今已占四川省茶叶总产量的约五分之一。宜宾作为“川南名优早茶区”被列入了四川省新编的茶叶优势区域规划布局中。

打造绿色茶都

宜宾人踌躇满志,宜宾茶业志存高远。

2009年,全市各类茶园已达56万亩,其中已培育出3个10万亩以上产茶示范大县、10个万亩以上的早茶生产专业示范乡(镇)、62个千亩茶叶专业“—村一品”示范村,有4个乡镇获得了四川省“十大绿茶”乡镇称号,宜宾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早茶生产基地。目前,已通过国家有关部门认证的宜宾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达22万多亩,绿色食品茶叶生产基地6万多亩,有机茶叶生产基地0.6万余亩,并力争三到五年,使全市无公害茶园认证达到100%,其中有机茶园面积达到10%以上。

站在新的起点上,宜宾人信心百倍地绘出了做强做大名优茶产业的宏伟蓝图: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南茶北草”战略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宜宾早茶的综合优势,树立“生态、绿色、环保、健康”的种植、制作理念,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途径,以提升效益、品质、品牌为出发点,以早茶为突破口,按照着力发展早茶,重点发展绿茶,恢复发展红茶,适度发展苦丁茶的思路,加快推动宜宾茶业产业向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打造绿色茶都。

到2012年,全市茶园总规模有望达到5.3万公顷,其中早茶基地2万公顷,加工能力达3万吨,茶产业产值达50亿元,带动100万农民增收;到2015年,全市茶园面积有望达到80万亩以上,茶叶总产量达5万吨,茶叶总产值达到80亿元以上,使宜宾产业规模重回全省第一,实现茶产业跨越式发展。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