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注入新活力
走进一个个茶叶基地,记者见证了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增收”,从“多投少获”到“高产提效”的实例。
“茶叶产量和质量主要取决于气温和降雨。虽然说今年晴得早,春茶提早发芽,但也造成雨水不足。不过,有了喷灌示范系统后,丰收有保障了。”该村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谢坝村建立了全市第一个茶叶高效喷灌示范系统,第一批14户农户参加,覆盖30多亩,亩效益可在原有基础上提高350元。
与此同时,针对当前农村人员大量外出,劳动力日益紧缺的现状,谢坝村推行机械化生产,通过专合组织,组建了机防队和机剪队,统一机防和推广机械化修剪。目前,全村机械化修剪面积达100%,统一购置药品2000多包、肥料60多吨,机防面积达70%,有效地解决农户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以前修剪一次得二十多天,现在只需要两三天时间。”谈起机械化生产,村民郭洪海喜滋滋地说,用茶树修剪机修剪的茶树还特别平整,就像为茶树做‘美容’一样。
“从1985年到现在这20多年时间里,县委、县政府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会拿出一定资金发展茶叶产业、改进制作技术、支持发展龙头企业等。”屏山县农业局茶技站的刘兆斌介绍说,通过20多年的大力发展,屏山县已经形成了锦屏万亩生态茶园、新发万亩早春茶基地、夏溪万亩名优茶基地等一大批示范基地,使全县的茶园面积达到10.16万亩,其中: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6.2万亩,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基地为0.8万亩,该县相继被列入四川省优质绿茶生产基地、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县,茶叶已成为该县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宜宾大力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全面落实标准化管理,不断增加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大力推进生产新技术,不断提高茶叶名优茶产量和生态、经济效益的效果,极大调动了茶农生产的积极性。据悉,2009年,宜宾茶业总产值32.3亿元,比上年增加9.94亿元,增长44.5%,其中第一产业茶叶产值7.1亿元,比上年增加1.9亿元,增长36.5%。
现代茶叶基地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为茶农增收致富插上了“隐形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