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去年‘宜宾早茶’地理标志正式通过后,我们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从此有了法律依据来保护。这将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特色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市茶叶站站长邬发田这样说道。
龙头舞动增收曲
“去年我新栽‘福选九号’良种茶苗3亩地,你们看长势还不错吧,预计三年后每亩将收入1000—3000元,发展产业种经济作物就是好啊!”
在高县文江镇石龙村红星组一个茶园里,正在地里忙活的茶农梁礼恒见到记者,边擦汗边说;“县上的茶叶公司对我们种的每一株茶苗都进行补贴,这样的好事上哪儿找呀。”
原来,2009年,高县科毅茶业公司在石龙村的红星组和星星组成片发展了100余亩核心示范茶园,补贴种茶农户共计50余万元。今年,该公司将继续在石龙村成片发展200—300亩茶园,建立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等茶叶基地,力争用2年时间把石龙村建设成茶叶专业村,带动茶农走上致富之路。
工业反哺农业,企业带动农户,把公司的发展和农民的致富增收结合起来,走共同发展之路,这是宜宾茶企业的共识。
如叙府茶业自1997年正式开展茶叶产业化经营以来,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茶业产业化模式,辐射带动18.4万亩茶园,带动农户年均增收600元以上。
早白尖茶业公司目前已辐射农户1.5万余户,茶园近4万亩,茶农年销售鲜茶叶收入4200万元。
2009年,筠连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0.65万亩,10万亩特色茶叶产业带已全面建成,全年绿茶产量达到3622.2吨,产值达10151.9万元;苦丁茶产量20490担,产值10757.25万元,茶农人均收入1000余元。
……
灵山灵水总宜宾,好山好水,赋予了宜宾盛产好茶的活力。去年8月,由屏山县茶叶协会申报的“屏山炒青”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是目前全省获得此标志的11个农产品之一。目前宜宾10个区县都产茶,均为优质早茶,近年来,宜宾做强宜宾早茶产业,充分利用荣获多项国际金奖的 “早白尖”、“叙府龙芽”、“龙湖翠 ”等品牌,使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公司+基地+农户”的作用,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据悉,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宜宾现建有生产基地30多万亩,带动了基地内约30多万茶农较大幅度的增收。
现代农业注入新活力
走进一个个茶叶基地,记者见证了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增收”,从“多投少获”到“高产提效”的实例。
“茶叶产量和质量主要取决于气温和降雨。虽然说今年晴得早,春茶提早发芽,但也造成雨水不足。不过,有了喷灌示范系统后,丰收有保障了。”该村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谢坝村建立了全市第一个茶叶高效喷灌示范系统,第一批14户农户参加,覆盖30多亩,亩效益可在原有基础上提高350元。
与此同时,针对当前农村人员大量外出,劳动力日益紧缺的现状,谢坝村推行机械化生产,通过专合组织,组建了机防队和机剪队,统一机防和推广机械化修剪。目前,全村机械化修剪面积达100%,统一购置药品2000多包、肥料60多吨,机防面积达70%,有效地解决农户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以前修剪一次得二十多天,现在只需要两三天时间。”谈起机械化生产,村民郭洪海喜滋滋地说,用茶树修剪机修剪的茶树还特别平整,就像为茶树做‘美容’一样。
“从1985年到现在这20多年时间里,县委、县政府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会拿出一定资金发展茶叶产业、改进制作技术、支持发展龙头企业等。”屏山县农业局茶技站的刘兆斌介绍说,通过20多年的大力发展,屏山县已经形成了锦屏万亩生态茶园、新发万亩早春茶基地、夏溪万亩名优茶基地等一大批示范基地,使全县的茶园面积达到10.16万亩,其中: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6.2万亩,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基地为0.8万亩,该县相继被列入四川省优质绿茶生产基地、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县,茶叶已成为该县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宜宾大力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全面落实标准化管理,不断增加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大力推进生产新技术,不断提高茶叶名优茶产量和生态、经济效益的效果,极大调动了茶农生产的积极性。据悉,2009年,宜宾茶业总产值32.3亿元,比上年增加9.94亿元,增长44.5%,其中第一产业茶叶产值7.1亿元,比上年增加1.9亿元,增长36.5%。
现代茶叶基地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为茶农增收致富插上了“隐形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