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换得茶飘香
发布时间 2010-03-02 浏览 23445 次
匆,缙云茶叶没有与白教授真正牵手。2005年,省里组织第三批科技特派员结对帮扶缙云的茶叶发展,这时白教授已从中国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的职位上退下来。当时他还有重任在肩,从1997年开始他就是我省对口支援四川广元发展茶叶的高级技术顾问。带着对缙云,对缙云茶叶的不了情怀,白教授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来往奔波,毅然主动向组织请缨,2005年7月来到了胡源乡,开始了他忙碌的生活。

  来到胡源的第二天,白教授就在村干部的陪同下进村入户进行调查了解,当白教授了解到胡村村是胡源乡的茶叶种植大村,由于近几年效益不高,村民对发展茶叶的积极性有所减退的情况后,当即决定,下午就给茶农上培训课。“省城来的茶叶专家到村里上茶叶培训课。”这消息立刻传遍了全村,村民们从各处拥向了村会议室,这个只能容纳四五十人的简陋的小会议室,很快便被村民堵得严严实实。在那个流火的7月,在那小会议室里,一张张真诚的脸,一双双期盼致富的眼睛,深深打动了这位省城来的专家,连续两个多小时,白教授一直站着讲,他谢绝了麦克风,谢绝了休息。回忆起那堂课,白教授说:“当时我的心被打动了,他们太需要科技知识了,他们太想致富了。”第二天白教授又讲了一天。

  “打动我的还有这里的干部,他们为村民谋利的热情,说干就干的作风,干群间的团结,让我看到了这里的发展前景。”白教授进村以后,向村干部提出了发展茶叶生产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意见建议,村干部一一采纳并很快变为现实。在时隔一年多后,白教授和笔者一起走进胡村村,走在平坦的水泥街道上,望着路边潺潺流过的渠水,白教授用一口杭州话不停地夸道:“看看,看看,这些街道修得多少好啦!这儿的干部多少能干啦!”说话间,白教授一脸自豪,俨然他是村里的一份子。

  他带着雄心来

  白教授:在缙云我有个小小的“野心”,从清井湾一直延伸到大洋、南溪,这一片可以建成缙云的茶叶优势区域带。

  在经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后,一个以胡村为中心,发展大规模的优质茶叶基地;建立茶叶加工厂,生产高档名优茶;建立专业合作社,面向大市场的全新的发展思路在白教授的脑子里逐渐清晰起来。

  “思路要转化成现实,就得行动。”白教授开始了他实现“野心”的第一步———建基地。白教授立即着手茶叶基地的选址和土壤的调查工作,于是在那个炎热的7月,这位头发微白、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老人头戴草帽,高挽着裤管,在村干部的陪同下,上山下垄,奔走在胡村村的崎岖山路上。看着被太阳晒得又黑又瘦,走在山路上挥汗如雨的老教授,村干部有些于心不忍,建议让村干部先看了,等选定地点后,再让白教授去看,去拍板,但白教授说什么也不同意,他说,只有亲自到实地察看了山上长的树木和杂草,进行比对后,才能确定那些地方是否适合种茶叶,自己才会心中有数,才能放心。

  在办理茶叶基地审批手续的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部门,工作量大,也许是被白教授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心为民的真情所感动,基地项目很快就批了下来。如今站在有机茶叶基地放眼望去,一条条水平带顺着山势舒展着伸向远方,前期的300亩茶苗已泛着绿意。

  基地的发展带动了胡村村村民发展茶叶的热情,村民们把原本零散的茶园连成片,把原本种其他作物的地全种上茶叶,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群众自发发展起来的茶园面积达200多亩,加上村里连片开发的500亩有机茶园,和村里原有的400亩茶园,到去年年底,胡村村的茶园面积超过了1000多亩,基地的雏形初步形成。

  缙云县虽然发展茶叶的历史悠久,但至今全县还没有一家标准的茶叶加工厂。“有了加工厂,茶叶可以上档次,除了自己加工,还可以代加工,解决农民的加工问题,还能把农民团结起来,形成集聚效应,那样客商就会来了。”于是白教授又开始了他实现“野心”的第二步——办加工厂。他的身影穿梭在胡村村的几个参考点,他得亲自为茶叶加工厂选址。去年1月,他带来了他的学生、助手,又带来了省经济特产局,九三学社浙江省委等专家、学者给标准加工厂的选址进行论证,如今经过缙云县有关部门的协调,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就坐落在胡村村口。白教授又亲自为它设计图纸,他很欣慰地说:“再过几个月,我们的加工厂建成了,就可以加工茶叶了,我在茶厂楼上专门设计了一个平台,到时大家就可以来品茶了。”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