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山茶园开拓人
走进被茶园团团围住的罗伯克茶场,我们正好赶上了茶场在杀猪。我们见到了许多茶农提起的李正林,看上去个子瘦高的他,腰板挺直,精神矍烁,一点不像72岁的老人。李正林告诉我们:“每年的入冬,一年的茶叶采摘也结束了,这里的彝家人都要杀上一头或是几头猪,一方面是庆祝一年茶叶的丰收,另一方面预祝来年日子更加红红火火。”
李正林带我们参观了茶场的新厂房后,在二楼的办公室,他给我们端来今年新制的绿茶。温暖的阳光透过窗口照在身上,喝着清香回甜的绿茶,我们听李正林说起了茶场发展的经历。
“现在许多茶农都得到了发展茶叶带来的实惠。但以前许多农民对发展茶园很不理解,甚至有人指着我的鼻子骂。”李正林笑着回忆道。
罗伯克茶场始建于1964年。当时是由附近几个村合股建起的集体茶场。从建场到70年代都是以小锅小灶手工加工茶叶。到了70年代中期,茶场有了一台柴油机作动力。那时,一年加工鲜茶叶几千斤,少数村民采了自己在田头地角种的一点茶叶要走十来里山路去镇上加工。到80年代初,茶场购进了第一台滚筒式杀青机,“那可是用人抬进来的。”李正林感慨地说。
到了1988年,南涧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后,认为南涧的土质、光照比较适宜种植茶叶,提出了发展万亩茶园的规划和号召。从建场之初就在茶场工作的李正林超前地看到在山区发展茶叶的潜力,他响应县里的号召,决定发挥茶场的龙头作用,带头发展茶叶种植,由茶场贷款4万元,发动茶园周围群众拿出田地种茶树。茶场帮助当地农民耕好地、开好种植沟、备好茶苗。让农户自己栽种,自己管理。但当时许多农民不理解,认为农民就是要靠种庄稼为生。有人指着他的鼻子质问,现在全部的地种粮食也不够吃,再拿出地种茶,你让我们吃什么?有人则对他说,你一把年纪了却不干正事,等茶园有收成那天你可能不在人世了。而家里人也埋怨他“多管闲事”,认为只要管好承包的茶园就行了。但对茶叶发展潜力有自己认识的李正林顶住了压力。
1991年,种下去的茶树开始采摘,有了效益。之后,随着茶叶采摘量的增加,效益日渐显现。一些农户开始在零星地和荒地上种起茶树。到了2000年,起步早,已尝到种植茶叶甜头的农户将自家的好田好地都拿出来发展成茶园。现在,茶场周围的凤岭村的100多户农户家家种茶,已发展到700多亩。今年茶叶收入最低的户也达7000元,高的3万元,上万元的达40多户。一些种茶大户开始向周围的群众租地发展茶叶种植。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回乡种植茶叶。
“过去一家人种十多亩包谷,收几千斤包谷,累死人,还卖不了多少钱。现在,一名农村妇女轻轻松松背一筐茶叶来卖就是几百元。”李正林高兴地说。
随着茶叶产业的发展,李正林的茶场也发展到270多亩,新建起的茶叶加工厂一年加工的茶叶范围达6000多亩,茶场固定用工达60多人。李正林家里也建盖了20多万的小洋楼,家里还买了车让孙子开。
但72岁的李正林却还“不习惯”享福。他现在依然住在老厂区一栋旧木楼里。“工人们住在这里,我习惯和他们在一起。”他说。白天他是管理者,晚上他是茶场的守卫者。
能动一天就为茶叶操心一天
“今天请各位一起商量一件事———认真抓好无公害茶叶的发展。”9日下午,在李正林居住兼办公的旧木楼里,李正林邀请了附近的几户种植大户座谈,李正林挥着手里一本蓝皮证书高兴地说。今年8月罗伯克茶厂的产品获得了国家质监部门颁发的“全国工业产品无公害认证书”。这一认证通过来之不易,是我们茶叶打入市场的“金字招牌”,我们大家一起形成合力把罗伯克茶这一品牌做大。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抓好农药残留的问题,这是我们茶叶发展的生死线。“各位是种植大户,我拜托大家,从您们带头做好无公害茶叶的发展,为广大农户做好示范。”李正林用诚恳和凝重地语气说。
当记者问李正林,现在是否考虑过要退休时。他笑笑说,只要还能动一天,就为茶叶发展继续操心一天。现在,他除了认真打造好罗伯克无公害茶叶这一品牌外,还计划做好茶叶种植范围扩大。李正林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只有带动更多的乡亲们一起富起来,我所做的这些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