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连道茶城,记者并未见到格外有特色的包装,但在个别茶叶包装店铺里看到一种外表呈竹自然色,只印有一个小图案的竹茶筒,十分漂亮可爱,材料还算新颖。而老板却说这种货目前还卖不大动,因为价格偏高。一个纸筒批发价在两元左右,而竹筒的批发价每个在8元上下,所以被置于角落。
国家茶叶质量检查中心(杭州)的专家翁先生针对此现象表示:10年前,竹筒茶包装曾经兴起过一阵,但由于制作粗糙,有的还需拼接,胶有异味,因此流行了一阵就不见踪影了。茶叶其实应该是很讲究包装的。在国际上,作为重要促销手段之一的茶叶包装也日趋多样化。最近几年茶叶的出口国和茶叶进口、消费国相继推出木盒和瓷罐等新型茶叶包装,颇受欢迎。这些新型包装大多古朴、自然,易令人产生亲切感和怀旧感,和茶叶这种天然饮料相得益彰。所以尽管它们的包装成本较高,还是有不少茶叶公司乐于采用。而在国内,新型材料在茶叶包装上还难以得到应用,严格地讲,我国目前当作茶包装的纸盒用纸还不是国际上所说的能保鲜保质的特种纸,这也与茶的特性相悖。
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执行副主任王彤先生认为,现在的茶叶包装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化深度开发得比较慢,实质内涵开发得比较慢,离标准化、规范化还有一定的距离。这种局面与我国目前茶叶品牌少,绝大部分的茶叶生产和包装还处于小而散有关。江、浙、闽、徽等主要茶产区的茶园只管种植不管包装,茶制作后只装在大铝箔袋里,茶商一般也是运到销售点后原封囤积在库中,往往是前店后库,随卖随包装。这样使茶叶的生产与销售包装方面缺乏统一规划,产茶商与销茶商在包装方面不易达成共识。这种作坊只是消极地迎合市场,绝不可能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包装的设计。另外行业指导方面也做得不够,比如在我国,茶叶协会、包装协会等机构都没有设专门研究茶叶包装的部门,各院校也没有专门培养茶包装的学科。在这样情况下,是不可能做好包装的。为了加速改变这一现状,真正地让茶叶包装走向健康和流行,本次博览会特别将包装设计大赛作为重头戏之一。据了解,大赛在作品的征集过程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共收到包括斯里兰卡等国在内的200多件作品,本月23日举办的作品拍卖也引起了茶叶企业的高度关注。
好包装也要合规范
在马连道某茶庄,记者发现,摆在货柜上的茶叶琳琅满目,龙井、碧螺春、毛峰、铁观音、普洱等十多个品种都为塑料包装,但包装上仅仅标注了茶叶名称和印着一些诗词,而应有的标识内容例如净含量、原料产地、包装日期、标准号等无一可见。
记者随后走访了茶城内其它茶叶店,发现情形基本一样。在某平价综合店,所有的茶叶包装上只有产品名称和中日文对照的泡茶方法。其中名为“高山茶王”的套装标价168元,外包装和里面的小盒包装上,均未见产地、包装日期、经销商名称等基本的标识。
在北京市内各大型超市,除了极个别产品未标产地和标识字体略微模糊外,茶叶的包装都比较规范。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本次茶博会顾问施云清先生认为,茶叶包装设计不仅要有实用功能,体现人文特性,同时还要符合相关规定。
如茶叶虽有医疗保健作用,但根据国家强制性标准GB7718-94《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的规定,不允许在茶叶包装标识中宣传“疗效食品”、“保健食品”、“强壮食品”、“补品”、“营养滋补食品”或其他类似词句;不允许在其包装标识中出现“中医辨证施治”各项治疗原则的用语;不允许在茶叶名称上冠以中药名称,或以中药名称暗示疗效和保健作用等。
定量包装的商品茶,其标签标识内容应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GB7718-94《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的有关规定和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定量包装称重规定。营养保健茶的包装标签还应当同时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GB10344-92《特殊营养食品标签》的规定;应当按规定取得保健食品生产批准文号。
按照规定,定量包装茶叶标签的内容必须包括:茶叶的具体名称、配料表(仅限花茶和保健茶、药茶类)、净含量、加工制造商的名称和地址、生产(包装)日期、保质期或保存期、质量(品质)等级、产品标准号等8项内容。
专家们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在提高茶叶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要重视产品的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