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身
茶人饮茶前,先要正身正意。《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则气正,气正则意自正。孔夫子席不正尚且不坐,何况茶人饮茶。要正身,必须要生恭敬心,不仅是对茶的恭敬,也是对人的恭敬,对事的恭敬,对道的恭敬,这样才有资格谈茶论道。反过来讲,作为茶人,没有对茶的尊重,对水的尊重,对茶器的尊重,对茶汤的尊重,是不可能领悟茶中之道的,因为他缺少最基本的恭敬心。恭敬心也就是信,信茶,信茶人,信茶事,信茶道。佛经有言:“入佛法海,信为根本”,可见信的重要性。
二:清心
茶人饮茶前能正身正意,祛除杂念,万缘放下,达到空明澄澈、天人合一的境界,此时心中空空荡荡,声闻俱息,过影不留,了无一芥,是谓清心。
饮茶时环境一定要清幽,凡吵杂、喧闹、有恶声恶味的地方都不适合饮茶。独饮时清心较为容易,如果两三茶人共饮,饮茶前不妨说说闲话,但不要涉及国事、家事以及人事,若能多谈茗事、禅事或有关茶道的闲闻趣事等则更妙,此时心不清而自清,意不净而自净,自然有清心的妙用。
真正有定力的茶人,即使环境喧闹吵杂,也能做到一心不乱,因为他的心始终是空明澄澈的,如一潭止水,不起一丝涟漪。定力可通过茶道修持加以锻炼,茶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持后,心境逐渐趋于平静,虽然身处闹市丛中,也如同隐居山林一样,心中清净无比。古德曾有诗道:“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如果茶人真能清心如此,已是禅佛境界,最堪入茶。
三:打坐
正身难,清心尤难,难在茶人见地不明。如果见地通彻,圆满无碍,心中常空荡荡的,哪里还用清心?见地和悟性有关,和茶人自身的人格及文化修养有关,决非一朝一夕就能明了。因此,对大多数茶人而言,不妨先从打坐入手。
打坐本是佛家修习禅定的八万四千法门之一 ,道家、儒家甚至外道也普遍采用,是修持的共法。打坐的方法很多,有全跏趺坐、半跏趺坐之分,有金刚坐、吉祥坐之别,这里仅简单介绍一种最简易实用的打坐方法:金刚坐。
金刚坐属于半跏趺坐,也就是俗称的单盘。上座后,以右足压在左足大腿上,双目微合,息心断念,正身正意,是名金刚坐。此坐能降一切邪魔妄念,故又名降魔坐。
打坐时手印有两种结法,即大三昧印和金刚拳印。
大三昧印:以右手手背,压在左手手心上,两手大拇指相拄,放在肚脐之下。此手印能灭一切狂思妄念,因而又名降魔印。
金刚拳印:以左手大指抵在右手名指根部,然后握固成拳,此手印能除内外障染。
打坐时最好不要坐于有风的地方,以防风邪侵体。每天打坐时间不少于半小时,日久自见功效。
四:净化
茶人饮茶前能正身、清心,做到心如止水,已经可以入于茶道了。茶有形、有色、有香、有味,其形色合于目,香味应于鼻舌口吻。饮茶以品啜茶汤香味为主,口舌能辨五味,知浓淡;鼻子则能审香气,判清浊。因此口吻鼻舌的净化对茶人来说是一件必需经常做的事情。限于篇幅,具体的净化方法这里就不介绍了。(如有兴趣可参阅拙作《冷香斋煎茶日记》)当然,茶人对自我意识的净化就更为重要了,要始终保持一颗清静心,无染着,不浮躁,这样才能真正品饮出茶汤的真香、至味。
五、瀹茶
瀹茶是茶道修持的一个重要程式,既要做到符合茶性、茶理,又要具有一定茶文化内涵、并能体现出中国茶道精神,这样才称作瀹茶。下面以“煎茶九法”为例,简单介绍瀹茶过程。“煎茶九法”是冷香斋主人日常煎水瀹茶的一套茶事程式,程式虽然简单,内涵却十分丰富,最适合于茶人作精神品饮,最适合于修持茶道用。茶有九德、九香,茶人瀹茶不同于一般的茶叶冲泡,应该注重自我身心的净化和自性的觉悟,追求一种空灵静谧的茶道境界,以简易的茶器冲泡出最动人心魄的茶品,这正是“煎茶九法”的精髓所在。
茶器:(仅以绿茶为例):
香炉一 水方(水瓢)一 涤方一 茶炉一 水壶一 茶瓯一 瓯注(滤网)一 茶局一 茶罐一 茶席一 茶巾一 茶盏数只
程式:(仅以绿茶为例):
焚香 备器 煎水 温瓯 投茶 瀹茶 分茶 饮茶 禅意
冲泡步骤(仅以绿茶为例):
1.煎茶前焚香,起到清心安神的目的。
2.开始备器。
3.取水瓢,将水从水方舀入水壶,开始煎水。
4.水煎好后,先把茶瓯、茶盏用沸水淋洗一遍,然后投茶。
5.将沸水凉至90度时开始冲瀹茶叶。
6.约一分钟后,将茶汤滤入瓯注中,再均匀分入茶盏内。
7.饮茶时先闻茶香,后饮茶汤,这样才能品饮出茶的真香真味。
8.每饮一盏茶,都应该在喉间心底细细体味一下自己对茶的感受,饮完一道茶后再饮一盏清水,有明心见性的功效。
9.饮完茶后开始打坐,开始时间不要长,十到三十分钟即可,“功夫”到家时打坐时间可以增加。
要求整个煎茶过程动作优雅,自然流畅,要有节奏,只要多泡茶、多领悟、多总结,习以时日,必定能煎出一瓯色香味俱佳的茶来。
六、禅意
禅意不仅仅是就饮茶后坐禅而言的,真正意义上的禅意是无时无处不在的,也就是古德所说的:“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此时遍天地莫不是茶,而不必实有煎水瀹茶之事,茶人心中时刻空明清澈,了无一芥,如此修持,必能顿悟。再进一步说,茶人若能以天地为茶器,以众生为茶品,以慈悲心为八公德水,以精进心为三昧真火,以忍辱为茶候,持戒为茶规,禅定为茶法,般若为茶心,则茶道当下可成。此时茶即是禅,禅即是茶,佛法印于茶汤,茶汤显示佛法,此时看佛陀与灵山会上拈花示中,亦属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