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南:制药大亨角逐“中国茶王”
发布时间 2010-04-21 浏览 25149 次
南农业大学的5个教授到长山考察,经反复论证,这些专家一致认为长山的气候、土质、水都是适宜种茶的,这更增强了李裕南开山种茶的决心。

  拿起锄头当“农民”

  知道李裕南要回家乡种茶,除只有相濡以沫的老伴支持外,家里没有一个人支持他。年迈的父母亲更是忧心忡忡,以为他经商失败了跑回老家打起山头的主意,说如果经商失败了,多少还有点积蓄,不愁吃不愁穿安安心心在家过日子也就算了。但如果种茶那真是完了,肯定是血本无归的。

  很多与他一起经商的老板听说他回乡包山种茶时,不少人都在背后讥笑,甚至有的说他是“癫佬”,说他是否江郎才尽走投无路才跑回老家。关系比较密切的则劝他别干这傻事,说既没有技术,又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现在又不愁吃不愁穿,搞不好连老本都搭进去,这么多年在外走南闯北都白干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各种冷嘲热讽和阻力,并没有阻挠他回乡种茶的决心,他毕竟经历了20年商海的风风雨雨。这些算不了什么,他深知回到农村二次创业,遇到的困难肯定比想象中多得多。但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做人没有奋斗目标,没有人生追求,更何况他种茶并不仅仅是为了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他认准了种茶是绝对可以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1999年底,这个已经洗脚上田20多年的老板又和爱人一起卷起包袱,回到曾生他养他的荒山僻岭中,重操旧业拿起锄头当“农民”。

  二次创业困难重重

  “回到农村创业真不容易啊!”提起回到家乡种茶这段日子,李裕南心绪澎湃。

  种茶初期,困难不少。他在长山镇承包了7000亩山地,本来已经签好了承租合同,交了租金,并已推土开垦部分山岭时,有的村庄又反悔了。他们担心一旦他种茶失败,到时无办法支付租金,弄得他们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有的人说,宁愿让山头空着也不租给他种茶。更令他最难受的是,乡亲们没有理解他的一片苦心,有的村民不让他修路经过村庄……

  村民不理解和环境恶劣并没有使李裕南知难而退,而令他更焦虑和担心的是茶苗的培育。回想起那段创业时光,李裕南就感慨万千。他说:“自己所引种的是台湾高山名优种‘金萱’茶,罗定、饶平等地引种都先后失败了。这种茶技术要求特别高,当初华农大教授就提出,这个品种风险很大,但为了日后抢占市场,自己觉得必须引进档次高的品种,但没有想到培育茶苗就如此艰难。培育1万枝苗存活不到1000枝,成本很高,平均每枝4元,投入了40多万元,苗还没有大批地育出来,这时我才感到压力越来越大。”

  一人创业带动全镇致富

  难道就这样放弃吗?闯荡商海多年的李裕南毕竟经得起风浪,最后他没有退却,而是知难而上,继续加大投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苦心探索,情况有所好转,茶苗存活率开始提高,这时每枝成本大概是0.3元,他培育种苗终于获得了成功。

  为带动更多山区农民致富,李裕南采用了“公司+基地+集体(农户)”的模式,广泛发动农民参与种植,由公司与农户签订协议,公司负责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严禁施用农药、化肥,并签订最低保护价,负责收购茶青统一加工生产,统一品牌销售。

  在他的带动下,当地群众纷纷开发荒山种植茶叶,掀起了茶叶生产的热潮。人们开始对昔日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的荒山寄托着无限希望。李裕南告诉记者:“目前长山镇连片50亩以上的茶园近200个,种茶面积达12000多亩;全镇育苗、种茶、采茶的农民达3000多人,加工茶叶800多人,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的茶叶销售人员1000多人,累计就业人员达5000多人,形成较大规模的茶产业带,贫困山区面貌发生了巨变。”

  一业兴,百业旺。看到李裕南的成功,不少民营企业也加入进来,如今已有10位民营企业家在长山投资开发种植和加工茶叶

  在“健康”上做文章

  从事医药开发多年的李裕南深知品牌对企业的意义。而在当时的中国,茶行业大部分还都是小打小闹,所谓“名茶”只有产地名、品种名,却没有叫得响的真正品牌。他决心在自己的家乡廉江长山镇种植台湾高山名茶,并将其命名为“茗皇茶”;随后,他就注册了“茗皇”品牌。

  做品牌亦如品茶。品茶,非敛神静气三五泡无法品其香;做品牌也来不得半点浮躁,非精心培育充实则难成名。做茶,三分在加工,七分在种植。李裕南形成了独有的一套近似标准化的种植管理模式,他本人则将其称为“农业工厂化”的探索。

  基于对中医药学的研究,李裕南认为喝茶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健康上,他说,“茗皇茶”追求“天然、绿色”也是基于此。在“茗皇茶”最早的坡廉基地,记者看到,水秀山青的天地之间,梯田样分布的茶园层层染绿了山头。再走近,就会发现茶树的分布很不同:每两行之间一米五到两米的间隔,长着乱蓬蓬的野草、灌木,倒好像没人管似的。一问方知,原来这是李裕南自己研究出来的植物与生物防虫技术所要求的。

  在国内,茶叶农药残留是老大难问题,因为病虫害太难控制。“茗皇茶能不能不施农药?”李裕南最初提出这种想法的时候,连专家们都笑,说这不可能。

  可荒山野岭上开出茶园,坚持用这种方法一段时间后,大家却发现,这种保留原生态植物带的间种方式防虫效果比单纯生物方式更有效。同时,冬季时修剪枝条全部焚毁,土地用植物提取的对人体无害的药物进行消毒杀死虫卵,一旦发现茶虫立即采摘嫩叶等。虽然用这些方法增加了不少人力物力,开始时农民也难接受,可现在其长效却逐步显现出来。而这种独特的种植方式,从根本上避免了“茗皇茶”的农药污染。

  志在争当中国“茶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来,李裕南一步一个脚印所付出的辛勤汗水,终于获得了丰厚的回报。2001年底,他种植加工的“茗皇茶”被国家授予“绿色食品”证书,在2001湛江农博会上崭露头角,受到消费者喜爱。2002年他先后送“茗皇茶”参加广州农产品博览会和中国绿色食品2002福州博览会,均被抢购一空,并在福州博览会上荣获“畅销产品奖”。

  最近在澳门举行的粤西名优产品展销会上,澳门特首何厚铧、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汤炳权等官员品尝“茗皇茶”后,赞不绝口,连说可与台湾高山茶媲美。法国、日本等国客商也争着品尝该茶,纷纷与该公司签订购销合同,“茗皇茶”在粤西名优产品展销会上“出尽风头”,成为“抢手货”,所带去展销的“茗皇茶”被抢购一空。湛江市常务副市长阮日生高兴地说,“茗皇茶”必定通过澳门粤西名优产品展这个平台打入国际市场。

  对“茗皇茶”业今后的发展,李裕南充满信心,他所种植加工的“茗皇茶”争取在今年内评上省著名商标,用上几年时间评上中国驰名商标,力争坐上中国“茶王”这座交椅。

  如今,他又立志要将中国茶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正与高校科研力量合作进行茶的更高端产品的开发,研究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固体茶饮料。李裕南梦想着将来有一天,“茗皇茶”能代替洋饮料进入更多人的生活。他对记者说:“想用自己这一代乃至更多几代人的努力,把‘茗皇茶’的事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家乡人民受益,让茶成为廉江新的特色产业,让廉江成为广东的‘安溪’。即使我有生之年看不到,后人能从中得益,那就足矣!”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