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成立原为姚老家里太小
说到加工厂,曾经跟随过姚老的加工厂职工如今已经是茶场干部的陈先生和记者说起了茶场协会的由来。姚月明任职3年,企业经营走上正轨后,他辞去场长职务,继续科研工作。而姚老对茶场的关心始终没有间断。采茶制茶期间,他每天都会巡走在茶园和工厂之间,无偿为茶农提供技术指导,并主动担当起茶场的技术顾问。
虽为崇安茶场顾问,但是,只要是涉茶问题,无论是哪家茶场,姚老都是有“顾”必答“问”的。因此,问问题的人多了,感谢的人也多了,姚老家里便成了一个集聚人气的地方。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姚老家里拜访已经成了当地茶人约定俗成的习惯。登门拜访的茶人越来越多,最后,姚老家里两居的房子终难盛纳,便有了如今每年自发聚会三四次的民间社团组织——武夷山市茶场茶叶协会。目前,协会已经有福建省58家茶场加入其中。
老师是可爱、古板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严父
“老师对我们要求很高、很严厉”,现任武夷山市茶叶协会秘书长谢济舟和记者讲起了自己的老师,“但是,不要误会,姚老人很和蔼、平易近人。老师对我们期望很高,碰见像我这样爱钻牛角尖的学生,他就倾囊而出,尽量讲解。名枞的茶名有几百种,那时候我们就喜欢问这些树的名字是谁取的,那些名字真是太多了,现在想想谁能知道那是谁取的呢,什么‘半天腰’啊,老师不但去找来它们的来历,还推敲种种说法的可靠性。真是个很可爱的古板老人家。虽然年纪上是相差20多岁的两代人了,但是老师很喜欢我们的敢想敢做,他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经他一手攻关的烘青绿茶被定名为崇安茶场高级莲心,曾经作为当时国家的主要外交礼茶。老师先后进行武夷名枞、武夷茶区病虫害调查及武夷岩茶耕作法等多项专项调查。他设计了福建省第一条萎凋槽和四锅联炒式杀青机。过去的茶叶加工多依靠手工,萎凋、摇青工序的操作相当辛苦,一天下来,也只有二三百斤的出茶量,老师设计的乌龙茶专用‘双列联动木笼摇青机’每组可加工1200斤茶叶,稳定性很好。”
因茶结缘,茶人世家
远在辽宁沈阳的敬铁芬阿姨与出生江苏无锡的姚老,两人的晚年姻缘系茶所牵,一直被茶界传为佳话。爱茶的两位老人的黄昏晚情也是因茶而起的。敬阿姨常常尊姚老为老师,是自己的学习榜样。2002年,茶事活动频繁的两夫妇共同办起了简报《茶人俱乐部》。简报内容均由二老亲自执笔。有姚老的学术文章,有敬阿姨的涉茶感悟。参加茶事活动回来,老两口就把内容连夜写进简报,第二天一同出门请人录入。每月都会做一两期,出来后,二老把简报免费发给爱茶的朋友,甚至是爱茶的陌生人。后来,《茶人俱乐部》被作为了武夷山市茶场茶叶协会的内刊。
发现姚老患病还是去年11月14日的事情,由于贲门受阻最后确诊为胃癌。敬阿姨说,姚老是乐观豁达的茶人,从患病起,一直心态很好,并要求医生要把病情据实相告。除夕之夜,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秀兰与二老一同度过,“得知老姚的病情后,王经理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我代表老姚感谢她。”
现在姚老的孙女正在北京“张一元”工作,二老对她寄予厚望。
姚老家的书房,陈设简朴,却透着茶人的清淡之气。他生前常说,人品如茶品,品茶如品人,茶如其人。姚老离去后,敬阿姨流着泪亲自为姚老擦洗全身。敬阿姨说,要让姚老“质本洁来还洁去”,这一定是姚老的心愿了。
茶人们将写给姚老的挽联特意传真到编辑部:“执著追求,理论实践,平生心系茶事业。勤勉奉献,言语躬行,一世情结武夷山。”我们共同祝愿姚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