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茶道
发布时间 2010-05-08 浏览 23268 次
口地呷,而是像饮醇酒一般一点一滴地细品,如是几番,才有“茶香自向舌端生”、“一日不见心生尘”之意。

品茗与牛饮,一雅一俗,饮法各异,感受也就迥然不同了。因而,饮茶的方法,大可不必千人一律。就是古往今来的茶道专家名人高士们品茶的标准,也未必与妙玉相同。

林语堂先生就有品茶“三泡”之说:“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作为一家之言,林先生的说法不失为一种高论。“一交水、二交茶”或许就印证了林先生之道理。

此外,唐代隐士卢仝写过一首后人称之为《七碗茶歌》的诗。诗中吟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滑,六碗通心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是卢仝的感受。还有没感受的,如贾平凹,上好的龙井品不出味来,白白负了一觥清碧。而冯友兰先生呢,对于茶馆始终没能/出什么味来,茶杯里无论是碧螺春或是三级茶叶末,一律说好,实在是醉翁之意不在茶,几近于禅了。

妙玉以陈年梅花雪水泡茶,“天泉”水贵,得来不易,故而引发出“一杯为品,三杯即牛饮”之说。其实,饮茶形式因人而异,各有不同,或品或饮,有一份好心情则可,我认为。

来源:天虎美食网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