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茗中感爱快意人生
发布时间 2010-05-11 浏览 23719 次
显得更融洽、更朴实。

茶友聚在一起时,常配以不同的炉火和不同质的水,来品尝不同的茶。平日里除了品茗闻香之外,有条件的还会组织小型旅游团到各地寻找名壶名茶。

茶友之一

蔡卫国,此人属于茶博士型。精通茶艺,整日沉浸于茶道中,可称为茶友中的发烧级人物。蔡卫国是和茶轩的老板,就是因为好茶,他开了这家茶轩。

在他的茶轩里,记者就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小细节。他的茶轩以木、竹、藤类饰品为主,蔡卫国想突出茶轩的淡雅和古韵。他别出心裁地将以前人们用来晒东西的簸箕反扣过来,成了藤制桌面,他说这个季节用这样的桌面,能令人感到清凉。他在靠近喝茶的桌边挖了一条小渠,里面放上好些鹅卵石,过几天他还想种上仿真竹子,这样能令人有一种置身竹林的感觉。看来,蔡卫国还是很有创意的,对此,他则说是自己多年好茶得来的灵感。

这些年来,蔡卫国搜罗了一大堆好茶、好壶。他比较喜欢绿茶,首选是碧螺春。每年春茶下来,他都要到处寻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真正的极品碧螺春,新绿新绿的叶子卷曲成螺状,密密的茸毛像新出的雏鸡。他告诉记者,碧螺春汤色清澈明亮,新茶应带有淡绿色彩,浓郁微苦,回味绵长。对于茶壶,他青睐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他觉得这样的茶具泡茶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

茶友之二

贺敏,某外企公关部经理

此人对茶道了解不多,但喜欢喝茶时那种随心、写意的感觉。是率性生活的推崇者,喜欢借茶抒情。

我不大懂茶,但却很喜欢茶的那份清香,那份率性。公司里外国老板没事还喜欢去茶馆里体验中国的茶道,何况我这个纯粹的中国人。

平时朋友小聚,来上一杯茶,袅袅清香,总是件很惬意的事情。一伙人品着香茗,然后让自己陷在宽大的沙发里,周围是那些栗色的旧式家具和萦绕不散的丝竹之音,透过几扇落地玻璃窗,能看到街上寥寥无几的行人匆匆走过,但那似乎已与我无关,仿佛与尘世相隔,我的心绪确能无比地放松起来。

茶对于我来说,真的就是那份闲散的心情。即使茶屋很小,茶叶也谈不上好,没有专业的茶具,但每当我看到壶中清透明亮的液体和那一片片渐渐舒展开来的茶叶时,心情总是好得不得了。

茶友之三

安童,演艺人士,属于家中品味型此人为满足爱茶之好,他在家中布置了一个小茶室,很有一些特色。

记者不久前曾到安童家中和他对品了一回,那份不同于茶馆的感觉还真不错。他告诉记者,在家中接待来客或自己泡泡茶,都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好事。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茶文化,也算是时下一种时尚之举。

不过,在家中不比去一些高雅的茶馆,要找到那份感觉,茶具和茶叶就需要精心准备,家居茶室的布置也要有一定氛围。

安童认为家中的茶室不用太大,布置应和整体环境相协调,以简洁大方为好,要根据房间的面积选择茶桌和桌椅,饮茶空间安排得不合理,就会影响品茶的感觉和效果。譬如摆设的茶桌、茶几要是不合理,遇到有客来时茶几太矮,敬茶、喝茶会有点头哈腰之嫌。饮茶时的音乐和格调要和谐,应以轻柔的古筝、江南丝竹乐为好。

对于茶,我小时候并不喜好,主要是怕苦,也缺少一份品茶的耐心。但渐渐年长以后,却不知不觉被茶的清香、茶具的精美所吸引,竟也不自觉地爱上了茶。

记得4年前去杭州西湖,无意间绕过当地的九溪十八涧,居然发现了一大片茶园,那时正是5月初时节,新茶刚好可以采摘了。一片片翠绿的西湖龙井,发出令人心仪的清香。

茶山下就是一条老街,当地的茶农都有一套加工茶叶的工具,一些人家还为游人安置了品茶观茶的场所,一排排小厅落,挂着幡帘、围着竹篱,木几木椅,好一派古色茶韵。

有些劳累的我,信步走入一户人家,主人盛邀入座,拿出茶杯,放入新茶,冲上水,而后又倒掉,我很奇怪,他说这叫一道水、二道茶,第一道水是洗茶所用。第二道方能品出茶之真味。

品着香茶,望着不远处的茶山,我的心情跟着也好了起来。觉得自己终于离开了喧闹都市,来到这“世外茶园”,一切都那么和谐。颇有一种“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

5月江南的绿意和茶香令我的疲劳和烦恼顿时一去无踪影,那一刻,我开始意识到茶对于我的重要,我爱茶直至现在。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