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看天吃饭全靠科技“喝饱”节水项目破干旱
发布时间 2010-05-20 浏览 20747 次
于这个节水农业项目,因为当时不了解,2002年刚实施的时候,农民们很犹豫。当时专家们选了好多地方,最后选在了东兴村。“没有想到2003年秋季收割时,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孙庆云介绍,东兴村有875户村民,从2003年起,有38户村民1500余亩耕地参与了节水农业项目,专家们给农户提供无偿的技术指导。在这8年时间里,这38户村民的耕地粮食产量要比其他农户提高20%以上,赶上干旱严重的年头,甚至能达到增产40%~50%。特别是2004年,我省西部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示范田和非示范田截然不同,周围很多地都绝产了,而示范田获得了丰收。

  任超峰是个老示范户,一开始是由村里动员,当了节水技术应用示范户。通过技术示范尝到甜头儿后,他还带动亲戚七八户参加节水技术示范。现在,东兴村已经有很多村民采用这种节水种田模式,周边村屯也开始尝试种植,现在仅甘南县采用节水农业技术模式的科技种田已经达到几千亩。

  采用新技术把每滴水都灌溉到位

  记者在东兴村的节水示范区看到,有20多个用水泥砌起来的长方形地块。可别小看这20多块地,里面可有不少玄机。

  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首席专家张忠学教授是“节水农业科技项目”的负责人。他说甘南县地处我省西部半干旱区,农业生产受季节性干旱影响严重,现在是“十年十春旱”,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由于我省中西部农业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大面积坡耕地存在水土流失的现象,50%以上耕地面积为中低产田,土壤蓄水能力差,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

  记者看到的这20多块“特殊耕地”,实际上就是根据田地的不同坡度设置的20多个径流试验场,每个径流试验场内都放置2根TDR管,实时监测土壤剖面水分动态,掌握土壤流失量与降水的关系,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节水技术。针对东北干旱半干旱区季节性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的实际情况,采用技术集成方法,提出针对东北干旱半干旱抗旱灌溉区的节水农业综合技术集成模式等,有效防止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

  针对今年特殊的气候条件,张忠学教授给农民提出了建议,去冬今春降雪降雨量较大,气温较常年偏低,大田作物播种普遍推后,面对这种不利情况,农户及时排除低洼地块的积水,适时选择早熟品种,有条件的要考虑采取催芽播种、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等技术措施。今年更要强调播种质量,确保一次播种保全苗。但是防旱、抗旱这根神经不能放松,特别是要做好防夏旱的准备工作。“这里的节水技术基础不错,如果出现夏旱,不会出现太大问题。”

  高校下基层实地科研更有“谱”指导农户更有“准”

  甘南县兴隆乡东兴村的这块节水农业项目示范区,在承担项目试验的同时,还是东北农业大学硕博研究生的实习基地。记者在东兴村的村部看到了学生们的宿舍、农具还有试验用具。孙庆云介绍,每年春耕前,东北农业大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会来到东兴村,到田地里指导农民种植,和农民一起干农活,直到农民种完地才回去。

  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郑文生今年即将毕业,“玉米水肥耦合利用关系”是他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这个帅小伙由于经常下田做项目,成了名副其实的“黑小子”。

  小郑说,在甘南科研基点搞试验,真是“太接洽”。一方面把农户的承包地作试验田,为论文积攒素材,另一方面还指导农户生产。在村里搞试验虽然生活艰苦一些,劳动强度大一些,但能以实际行动推广节水技术,看到农民信服的神态,还是很欣慰的。他笃定地说,“我的论文是写在龙江干旱区大地上的,是有实际应用价值的!”

  东兴村村民任超峰自豪地说,这片试验田,八年来送走了一批批硕士、博士,村里不少示范户也快赶上半个农业专家了。

  张忠学教授说,硕博研究生带着课题来农村,在这里,既能实地完成课题,又能帮助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可谓是一举两得。这几年,直接培养专业科技人员30多名,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20名;培训基层技术人员50人;培训农民近3000多人次。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和不断探索,一系列节水增产关键技术纷纷问世,试验、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6.26万亩,增产粮食13167吨,新增产值约2375.33万元。

  在农民喜笑颜开的忙碌中,记者走出了甘南县兴隆乡东兴村1000多亩的试验田。这块宝地上结出的不单是沉甸甸的粮食,还有高校科研队伍一篇篇“货真价实”的学术成果。节水农业示范项目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不仅是腰包,还有科技种田的意识。我们相信,收获的时节我们再走进这片土地时,将满是收获,尽是欢歌。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