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就是孔子的个体伟大的理想人格。
孔子所树立的理想人格,经过孟子的发展得到了极大地高扬,孟子说: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竹,饿其休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听以动心,忍性, 曾益共所不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 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这些经典名句,两千多年来,激励着中国的国民,而成为小国国民的性格,特别是成为丈人士大大的人格 理想。
中国茶文化主要是由中国文人士大夫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追求人格完善成为中国茶文化精神的 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茶学的开山祖陆羽,就是把品茶作为人格修炼的手段,他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昧至寒;为饮,最 宜精行俭德之人。"于是,"精行俭德"成为历代茶人的格言。陆羽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实践和修炼"柿行俭德" 的理想人格。他的《茶羡歌》:"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 城下来。"充分表现了他独立自由的人格,在茶与山水中寻得人生的满足。
唐代有一批诗人都是以茶来排解烦恼,磨励志向,完善人格。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中称茶:"沽性 不可污"。唐僧皎然称茶:"此物清高民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唐人裴汶对茶性的体验:"其性精清,其味淡 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因而茶成为国人锻炼意志的手段:"至其冲淡、简洁、高尚、雅清之韵致。"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屡遭坎坷挫折,而茶叶则成为它个人追求高洁、刚正纯朴的品格象征。其所作《叶 嘉传》最能反映他追求的理想品格:刚正不阿又恬淡飘然。在《叶嘉传》中称赞茶叶"广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容 貌如铁,资质刚劲",这实际上就是苏轼自身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苏轼的另一名言:"从来佳茗似佳人",也是反 映了他高沽的人格追求。
大文豪及史学家司马光则把茶比作君子:"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如君子、小人 不同。"茶中有完美的人格,司马光通过赞茶表达了个人人格的追求--做君子,不做小人。
即使身处富贵乡的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也是把品茶看作人格的修炼,他称赞茶"i哩瓯闽之秀气,钟11JJlJ之 灵桌,祛襟涤滞,致消导和则非庸人孺子而可得而知矣。澹间沾,韵高致清……。"因而"天下之上,勋志清白, 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五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笑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於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调盛 世之清尚山"
元明清的茶人如唐宋文人士大夫一样,在品茶中,在茶艺或茶道中追求人格的完善。
明代屠隆在《考般木余事》中对品茶人品的要求:"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修德之人……。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 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茶道或茶艺必须要德行高修养好的人才能得到茶中的审美境界。
晚明众多茶人则在内困外忧中,更足在茶艺中走向内向心性的修养,在清赏闲适中避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