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9年沿街摆摊卖茶叶开始,这个从小没有见过茶叶的穷小子与茶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毛尖是信阳人的骄傲,连苏东坡都说过“淮南茶信阳第一”。记者接触到的不少信阳商人,喝茶必喝“信阳毛尖”,甚至走亲访友都以毛尖为礼物。
不过,1989年的时候,刘文新可能还不知道信阳毛尖中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不过,这个挎着茶叶篮子的年轻人明显觉得这比卖鸡蛋轻松多了。那年冬天结束的时候,刘文新用流着血水的手数着两个多月赚来的300多元钱,热泪盈眶。“那时候,才觉得自己能够改变命运。”刘文新说。
1992年,信阳市政府举办“第一届中国信阳茶叶节”,同时专门投建幸福路茶叶市场,对外招租门面。不过,习惯了在街头摆摊的茶叶贩们并不看好茶叶市场,20岁的刘文新则第一个走进茶叶市场,以每月500元的租金租下了市场上的第一批门面房,成为茶叶市场里最年轻的茶庄老板。
▲▲让信阳毛尖
有叫响全国的品牌
“接触毛尖时间越长,就越觉得毛尖就是我的命,我要用一辈子来做毛尖事业。”
刘文新当时没敢把这个决定告诉家里人,因为500元在当时几乎是家里一年的收入。他租下门面房后,就到乡下向茶农收购茶叶,然后再卖。本来以为是一场冒险投资,结果却是“有惊无险”,开张后生意异常红火,第一个月就开始赚钱了。这时候,刘文新才敢告诉家里人自己在干啥。
茶叶市场人气也越来越旺,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刘文新也在竞争中变得越来越精明,对茶叶、对市场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同样是茶庄,当人家还在用报纸包装茶叶时,刘文新就用塑料薄膜包装;当别人跟着用塑料薄膜时,刘文新就到广州加工彩印塑料袋;当其他茶商也采用塑料袋时,刘文新店里又摆出了彩印金属盒。他总比同行先行一步。
此外,刘文新还投建了信阳第一个专业保鲜库,将茶叶装满了冷库。后来其他商家的高级茶叶都卖完了,只能到他的茶庄来批发。因为茶庄的茶叶质量好,价格也翻了一倍,即使如此,还是销售一空。
1995年,只有一家茶庄的刘文新又不满足了,想着偌大一个茶叶产业,那么出名的信阳毛尖,却没有一个叫响全国的品牌。于是,他成立了信阳文新茶叶有限公司,并将“文新”作为企业的商标。“把自己的名字作为商标,实际上也是一种冒险。不过,接触毛尖时间越长,就越觉得毛尖就是我的命,我要用一辈子来做毛尖事业。”刘文新说。
成立“文新公司”之初,刘文新仍旧采用之前的收购方式:到乡下收茶叶,然后再贴上“文新”的商标卖。没过多久,刘文新就觉得这样不能保证质量,于是开始和茶农合作,投入技术和肥料,开发自己的茶叶基地。
在销售渠道上,时至今日,绝大部分信阳毛尖的生产商走的仍是代理商路线。而刘文新觉得,唯一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的,只有自己的直营店。于是,从1995年到2000年,信阳地区的文新直营店已经达到8家,成为当地颇有影响的茶叶品牌。2000年,刘文新又开始在郑州等地投建直营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