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从事茶艺科普的实践中,刘国英深深感到,许多科学道理,光靠用嘴巴向茶农宣传远远不够。还得要有配套的示范基地,让茶农看得见摸得着,他们才信服。此外,从提出高自身茶艺水平的角度来说,也迫切需要有一个能实践自已理论设想的基地。为此,从97年起,他开始筹资创办属于自己的茶叶研究所。
那个时候,他的孩子刚刚出生,上有老下有小,经济比较困难。为了办所,他跟妻子商量,动员她拿出陪嫁的箱底钱;除此以外,还和妻子分头借贷,终于凑了十多万元启动资金。租下了一百亩内山茶园和几间厂房,添置了一些必要的设备。一个小小的然而充满希望活力的岩茶研究所就这样诞生了。刘国英凭借这个基地,制出了堪称一流的岩茶。同时也为当地茶农提供了一个无偿的的学习培训场所。与以前相比,此时他更注重向茶农传播生产有机茶的整套技术。前年秋天,武夷山茶园出现大面积网饼病感染,市场一时没有特效农药,只好采用配制农药。为了确定最佳喷药剂量,刘国英在自己的茶园里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浓度比例和喷药时机。及时地把防治方法告诉茶农,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去年武夷山申报岩茶原产地获得成功,最关键的就是岩茶农残检测全部合格。这其中也有他的一份显著功劳。
在刘国英以及武夷茶人们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内山茶的面积没有增加,产量却增了20%;与此同时,优质外山茶产量也大大增加。这样,茶叶的流通问题又凸现出来。每年都有一些茶农和茶厂的产品积压滞销。茶农急,刘国英也急。他跑到日本以及广东上海等地考察一圈,心中有了数。武夷岩茶不是质量出问题,也不是数量太多。在整个乌龙茶市场上,岩茶所占的销售份额只有百分之几。问题是人们对岩茶品牌了解不多。虽说近年来市政府在宣传岩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还要多方位多渠道地弘扬岩茶文化。为此,刘国英牵头组织了武夷镇岩茶协会。在政府的支持下,他联合天心村、市茶文化协会、香港凯捷集团共同出资,承办了第二届武夷岩茶茶王赛。消息传出后,茶农踊跃参赛。开赛的那天,各地媒体记者涌集。一些国内茶人远道赶来。虽然只是一个民间赛事,却照样办的红红火火。极大的提高了岩茶的知名度,扩大的岩茶的影响,鼓舞了武夷茶农的士气。推动了岩茶的流通销售。
随着刘国英茶艺事业的发展,他在武夷茶农中的威信不断提高。他对发展岩茶的一些真知灼见也为许多茶人所赞赏。一些有意投资岩茶的外商闻名后,纷纷表示愿意高薪聘请或者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合作。去年10月,一家香港公司甚至和他达成了合作意向。本来,他的想法是,借助强大的外资,创建上规模上档次的岩茶龙头企业,而从他个人角度来说,与这些外商合作肯定也能赚更多的钱。但是最后他放弃了这个打算。有人问他,你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傻?他笑了笑说,也许有点傻。可是如果我加盟外商公司,就没有精力顾及茶艺科普、及时帮助茶农。这对于我来说,更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啊。
其实,他心里还是希望与实力雄厚的外商合作的。多年来的茶艺实践使他深知,武夷岩茶要有大的发展,一定要走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为此,他对扶持茶农大户特别倾注了许多精力。天心村茶农陈墩水办的茶厂,已达年加工2000担毛茶的规模。成为岩茶生产的龙头企业之一。但是与闽南茶叶大企业相比,仍然差的很远。而就岩茶生产的整体状况来说,仍然处于茶农分散经营的状态。而这种状况,由于土地承包体制等种种原因,一时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他作为一个有着强烈责任心的共产党员和基层科技干部,暂时还不能放弃他对茶农的义务,他要让武夷茶农从岩茶中赚到更多、更多的钱。
但他深信,终会有一天,他能创办一个真正的岩茶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