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茶道的比较
发布时间 2010-06-17 浏览 26337 次
,种于比睿山附近地方,是为日本种茶之始。」虽然历史悠久,却完全变质,与我国古时茶道旨趣大不相同,日本敢据以夸张『国粹』,傲视西方,理由就在早已彻头彻尾改变,的确成了『日本茶道』。

  (二)茶道之精神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将饮茶视为生活规范,藉以修身养性,学习礼仪,以环境幽雅为主体,以高尚享受为目的。而其缺点乃是违背时代,脱离现实,费时费事,名为固守茶道的传统,实仅维持茶道在充当古迹。

  (三)茶道之流派

  1.主流派:〞千利休〞与〞三千家〞

  1.村田珠光成立日本茶道1430年~1502年

  2.千利休追随绍鸥学习茶道别号抛秋,是安土、桃山时代的茶博士茶艺非常精湛,遂集茶道之大成1522年~1591年

  3.宗旦利休的孙子以宣扬茶道为专业儿子分立门户继承衣钵茶道─三千家

  4.江岑〞表千家〞的元祖

  仙叟宗室承接了乃父的隐居而成〞里千家〞的元祖

  一翁宗守住在武者小路成为〞武者小路千家〞  

  2.其他流派:

  A.薮内流B.远州流C.石州流D.镇信流E.宗偏流F.不味能G.江户千家流...等等派别。  

  (四)茶道之饮法与礼仪

  以驰名的茶道〞数寄屋〞为例,它建筑在私人的花园中,包括可以容纳五人的『茶室』,与一间毗连的『水屋』(洗涤茶具之场所),另有一间『待合』(提供宾客暂待,等主人邀请进入茶室之场所)。从『待合』到『茶室』,有一条小径,幽静之至,奇石与石凳陈列两旁,古松参天,枫叶满地,景致高雅。『茶室』的入口为活动格子门,高仅三尺,人须躬身而入,以保持谦逊态度。室内陈设简朴,瓶花佩合季节,且悬有名贵字画,供人欣赏。室之右角,设有小巧木架,挂着铜包锡的茶壶。茶碗各用饰盒贮藏。

  待客之礼仪与饮法──

  1.宾客进入『茶室』之后,依序面对主人就座,宾主对拜称『见过礼』,主人致谢称『恳敬词』。

  2.室内从此肃穆,宾主危坐,静看茶娘进退起跪调理茶具,并用小玉杵,将碗里的茶饼研碎。

  3.茶声沸响,主人则须恭接茶壶,将沸水注入碗中,使茶末散开,浮起乳白色饽花,香气溢出。

  4.将第一碗茶用文漆茶案托着,慢慢走向第一位宾客,跪在面前,以齐眉架式呈献。

  5.宾客叩头谢茶、接茶,主人亦须叩头答拜、回礼。

  6.如上一碗一碗注,一碗一碗献;待主人最后亦自注一碗,始得各捧起茶碗,轻嗅、浅啜、闲谈。(惟忌谈世事) 

 

  英国的茶道

  (一)茶自十六世纪传入欧洲。起出荷兰人从澳门购茶,寄往爪哇,然后运回荷兰,视为助消化的特殊饮料。十七世纪初叶,才渐渐输入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俄罗斯和英国。

  (二)欧洲若干国家,虽然了解茶能助消、话提精神,而却未造成重视欧洲若干国家,虽然了解茶能助消、话提精神,而却未造成重视的气候,惟独英国后来居上,奇迹的掀起饮茶风尚。当十六世纪时,英国还是喝咖啡的国家,自从茶叶输入后,发现有胜过咖啡的特点,朝野交相提倡,于是逐渐养成饮茶的社会习惯。

  (三)英王查理二世的皇后─格德琳,从葡萄牙将饮茶的高尚习惯带入宫廷以后,更由尊敬与新奇,而鼓舞起贵族圈内的重视饮茶,但因为茶叶当时很贵,受限于购买力,只停滞于上流社会。

  (四)到了十九世纪,因交通与技术的长足进步,茶叶从各方面运入英国,茶价遂猛跌。于是茶便完全夺取咖啡的地位,成为英国的大众化饮料。

  (五)英国的开放性茶道,一延几个世纪。据说:这是1840年,一位贝德佛公爵夫人最早所立下来的『不成文规矩』,目的在「缓和她每天下午四点钟时,便感到虚弱和疲惫,须歇下来喝茶,始能振作」。想不到从此之后,这个人的规矩,竟会不胫而走,逐渐扩展至全国每一个角落,蔚为普遍风气。

  (六)英国民族的性格特征,是保守、沉默、严肃,所以饮茶才能成为牢不可破的传统习俗,因此无论环境如何困难,他们各阶层国民每日的『上午茶』(上午十点半)与『下午茶』(下午茶),总是免不了。由于数代过惯这种规律的生活,也就特别郑重其事,把两次饮茶视为工作过程中的精神调剂。

  评论

  中国之茶道精华是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境界,与日本、英国之茶道大不相同,分述如下:

  1.中国茶道:  

  A.茶─科学的

  a.茶叶:品种众多、制作特色各自不同,可因应各种口味需求之人们;在制茶领域中不断改良创新,制茶机器应运而生,符合时代需要,省时、省力、卫生、美观。

  b.茶具:精致化之陶瓷艺术,在造型符合实用、美观外,更注意其烧制过程中之变化,均要巧妙掌握其物理特性、化学原理,以制作出完美的艺术品。

  c.功效:较注重〞意识型态〞方面,如〔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增强耐力〕等,至于〞临床疗效〞方面则仅为参考。

  B.道─哲学的思想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既可评论时事,亦可旁及万物;在思想的领域中,从〞实有〞到〞万无〞,从盘古到现今,任由驰骋。尤其是与各阶层的人士结合所产生之思想与行为如下:

  a.一般百姓:茶已融入生活中,饮茶时表现出一种悠悠然自得其乐的样子,纵使置身于酒楼饭馆中,亦可与周遭事物融合,闹中取静。

  b.文人雅士:从许多诗词中可看出,各类文人雅士之聚会场所,总少不了茶与酒,因而藉酒助兴或感伤世事,再者以茶解讽或舒解心中郁气,并随时与山水天地融合,进而吟咏出许多意境优雅的诗词。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见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斤。

  开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非垒,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章五千卷。

  四碗发冷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c.宗教:茶与佛教、道教一触即密不可分,在其潜修心性过程中,藉饮茶时之恬淡心境,去做〞出世〞和〞入世〞的冥思与探讨,其中以〞禅宗〞最为重视『茶道』,甚至将『茶道』当成参禅时必修的一门功课,所谓「用茶破睡」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日本茶道

  A.茶─大多以蒸青绿茶(煎茶)为主,近年来也饮用乌龙茶。

  民间普遍用泡茶法,最不良的习惯就是喝冷茶,与中国所称忌喝冷茶及隔夜茶有所出入。

  B.道─以日本之茶道基础来说,一大篇的繁文褥节和不断重覆的规定动作,再加上宾主间严肃拘谨的心态与宁静萧瑟的气氛,最不敢恭维的是一问一答的对话,将整个过程〔礼仪〕化,如同天皇召见一般,这样的茶道简直是作茧自缚。

  3.英国茶道

  A.茶─大多以加味或拌花的茶叶为主。

  B.道─英国这种开放性茶道,可喜的是有饮茶的新生命、新传统作基础,普遍又活跃;但唯一觉得美中不足的是只知『为饮茶而饮茶』而已,对中国之茶道而言,还只能在门外徘徊,未能登堂入室。

  后记

  一.茶的发现与利用

  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是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神农本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是上古先民的代表人物,距今约有五千年了。茶叶,有文字的记载也有三千年以上,首见周公旦<尔雅.释木篇>:『檟,苦茶。』檟─是茶叶的古名。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丹漆茶秘.....皆纳贡之。』足以说明在公元前1066年时,茶叶便作为『贡品』。王褒的一纸<僮约>(公元前59年签订之工作契约)中,有『烹茶尽具』与『武阳买茶』的记载,描述出当时社会中以茶为饮料,且有商品交易之行为。

  茶神─陆羽

  陆羽(公元728~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省天门县)。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浙江湖州苕溪,着作<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