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再受肯定
发布时间 2010-06-18 浏览 24943 次
,肥料成本也比对照降低,平均下降20%以上。”6月9日,高要市莲塘镇波西村种户林永贵说,通过近两年多的试验,“三控”施肥,稻谷产量明显增加,增幅15%-21%,平均每亩增产稻谷42.7公斤,增收节支108.23元。

  国际水稻研究所Bas Bouman博士在会上高度评价,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研究推广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针对目前水稻生产中化肥农药施用量大、利用率低、稻米食用安全受威胁、环境污染重等突出问题,经过多年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建立的以控肥、控苗、控病虫为主要内容的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术体系,目前已经成熟。

  雷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曹珠平介绍,2006年该市早造引进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效果非常明显,先后推广面积20万亩,新增稻谷62万公斤,增收节支1810万元。曹珠平说,该技术操作简单,适应性广;不同地点、不同季节、不同品种、不同土壤条件下均可应用,效果稳定;氮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化肥面源污染明显减轻;纹枯病、卷叶虫害发生率减少约30%,可减少1-2次农药施用量,增加稻米食用安全。

  警惕黑条矮缩病毒传播

  研讨会上,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植物病理学教授周国辉等专家透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2001年阳西首次发生后,近几年开始在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江西以及安徽等地扩散,面积逐年增加。该病毒不仅可侵染水稻引起发病,也可侵入玉米为害,2009年海南、广东、广西等南方玉米上也发现不同程度的发病,当下各地农民应高度警惕。目前,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北部稻区田间已积累大量毒源,致使该病毒病在我国各稻区存在极大的潜在大流行风险。

  据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在我国和越南北部稻区新发生的水稻病毒病,病原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是它的主要传毒媒介,白背飞虱一旦获毒可终身带毒,若虫、成虫均能传毒,且传毒效率非常高。除水稻外,玉米、稗草、水莎草、白草也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寄主。不过,该病毒的传播与水稻种子本身无关系。目前,尽管大部分田块病株率低于1%,但各省都有部分地区田块发病率超过30%,严重者颗粒无收。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