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上看今年小麦生产缘何能克服不利再获丰收
发布时间 2010-06-23 浏览 23265 次
苗比例由春节后的77%上升到82.5%,有的地方达到90%以上。小麦苗情转化升级速度之快,效果之好,都是多年少有的。

  四是后期“一喷三防”效果明显,粒重有所提高。冬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是决定粒重和产量高低的关键时期。科学研究证明,小麦粒重的1/3是开花前贮存在茎和叶鞘中的光合产物,开花后转移到籽粒中的;2/3是开花后光合器官制造的。针对今年春季持续低温天气导致冬小麦抽穗、开花期较常年同期普遍推迟7-10天的实际,农业部门及时提出了“一喷三防”措施,即在小麦籽粒灌浆期间,通过喷施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等混配液,防干热风、防病虫、防早衰或防倒伏。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养分流失少、利用率高,既能加速物质向籽粒运转积累,又能防御干热风危害;适时喷施杀虫、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既能防病治虫,又能养根护叶,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强光合作用,防止早衰,增加粒重。中央财政为此下拨5.3亿元专项补贴,各主产麦区积极投入配套资金,大力推广“一喷三防”措施,取得了很好的实施效果。加之小麦生育后期土壤墒情好,气温比较适宜,昼夜温差较大,光照比较充足,基本没有出现干热风等不利气候条件,小麦灌浆期不但没有缩短,还较常年有所延长,灌浆强度和灌浆速率明显提高,粒重明显增加。据测定,河南主推品种“烟农19”、“济麦22”今年的最大灌浆速率都在2克以上,而去年分别为1.82克和1.78克。在小麦收获的6月7日至15日,笔者从河南省南阳市到鹤壁市沿途调查,农民普遍反映今年“谷重”,一袋小麦比去年重10来斤。据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对全国11个小麦主产省的调查,今年小麦平均千粒重达到39.6克,比去年增加0.2克。可以说,今年小麦灌浆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粒重也是最高的一年。

  五是土壤墒情一直较好,旱地小麦普遍增产。小麦播种时底墒充足是保证来年小麦丰收的关键。据河南省气象局统计,全省小麦播种期降水量在10-30毫米之间,比常年和去年偏多。在小麦越冬期、起身拔节期、孕穗灌浆期几个关键生育时期,小麦主产区均有降雨(雪),且雨量充足,满足了小麦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特别是无水浇条件的丘陵旱地小麦,长势明显好于去年,增产幅度较大。

  另外,各地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控,防治及时、用药对路、措施得力,有效控制了麦田病虫危害。据全国农技中心统计,截至5月12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蚜虫、吸浆虫、麦蜘蛛等病虫害累计发生4.16亿亩次,较上年同期减少5400万亩次。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