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么多年来,很少看到梁老师有个感冒发烧的,但是我们这些学生还是为老师捏了一把汗。”而面对学生的担心,梁月荣只是付之一笑:“没什么辛苦的,习惯了。”
“他们需要我们”
“茶业科技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如若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不到基层单位、实践部门中去,科研工作就会与社会需求脱轨,科研成果也就失去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为应用型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梁月荣把相当多的时间放在了茶园里的亲身劳作、茶场里与茶农的促膝长谈。有学生为梁教授作过统计:在过去的3、4月份,梁教授有一半多的时间在外出差,而每三次出差有一次必是下乡。
“我永远也忘不了一个叫盛再根的茶农!”当时我和刘祖生老师在新昌镜岭镇的实验基地检查茶树新品种“浙农139”和“浙农117”的推广应用情况,盛再根为了讨教这些新品种的栽培方法并获得育苗材料,在得知我们已经回杭后,他一直追到了杭州,最后在农大转悠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刘祖生老师的办公室。此时,梁教授原本舒展的浓眉,顿时锁成一团,语重心长道:“茶农怎么会有如此的执着?他们需要我们啊”。
中国茶世界茶“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有着久远、博大的茶文化,国外同行由于没有系统的茶学专业教育,对于‘茶性’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因此,他们很需要我们的合作与配合。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在化学成分鉴定、深加工产品开发等确是走在我们前面,先进的设备、良好体制、卓有远见的理念和严谨的学风是我们所要学习借鉴的。”
研究生毕业后梁月荣从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把国外的茶学论文翻译成中文,然后推荐到国内的杂志发表。这个过程让他练就了良好的外语功底,为以后的对外交流打下了基础。
1990年,梁月荣扔下只有2岁的女儿,飞赴英国与联合利华研究所进行科研项目合作,这一去就是整整一年。为了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茶叶,他开始"外文著书"的倡导,并身体力行与沈生荣著成中英文对照普及读本《中国茶》出版海外。20世纪末,与日本、韩国、肯尼亚等合作,开展茶树重要基因克隆和转基因等研究,获得了低咖啡因、高儿茶素含量的重要育种材料,为茶树分子育种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