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出优势 创出品牌
1998年撤地设市后,信阳市委、市政府瞄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标,着眼“品质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大力建设“三带三园”:即312国道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带、信叶南路经济林果示范带、淮河速生杨树开发带、金牛山生态农业示范园、鸡公山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园和黄湖农场高科技农业示范园。
十年实践,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巨大成效:
一、调出了优质。农产品优质率由1978年前的不足20%提高到目前的80%。优质水稻达300多万亩,优质专用小麦达200多万亩,“双低”油菜300万亩;名、特、优、稀畜禽占畜牧饲养业比例达75%以上,比1978年增长近6倍;水产品品种明显增加,甲鱼、青虾、大闸蟹等名特新水产品产值达7.25亿元。
二、调出了规模。全市三分之二乡镇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例如卜塔集花卉,楠杆镇烟叶,浉河港、董家河、八里畈、凉亭的茶叶,李家寨、卡房乡的板栗,长台、曹黄林的花生,路口的西瓜,徐集、蒋集的萝卜,三河尖的柳编,长竹园的油茶,谷堆的蔬菜,仁和的稻田养蟹,光山龙山水库青虾等,都已形成区域型支柱产业。
三、调出了品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异彩纷呈,信阳毛尖获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标记批准,成为信阳人民永远的财富。光山青虾、新县山野菜、信阳紫云英获2001年国际农产品博览会金奖,实现此类大奖零的突破;固始鸡、樱桃谷鸭,商城猪、固始柳编等农产品名声远播,大受欢迎。
四、调出了效益。仅以“压麦扩油”为例,种一亩双低油菜亩收入300多元,比种一亩小麦多100元;油菜茬口种水稻,水稻可增产100多斤,产生双倍效益。
产业化经营凸显特色
信阳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全面促使农业上台阶的重要途径来抓,使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一是培育发展一批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1200多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十余家,市级龙头企业30多家。在这些龙头企业中,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有华英、三高、万富油脂等7家企业集团。
二是形成了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目前,全市农产品专业市场发展到556个,年交易量在1000万元以上的专业市场有35个,超亿元规模的有白雀、大别山、浉河港茶市,李家寨、达权店板栗,长台关花生批发市场等11个;以专业市场为纽带,农民自办营销组织81个,联结各类经济实体1700个,带动10大类40多种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欧美以及东南亚市场。
三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市、县、乡三级农技服务组织达2798个,农业经济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2个,入社农民2.7万户;农民自办科技服务组织200多个,农民经纪人达30多万人。这些合作经济组织,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成为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