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汉:四明山上三十年
发布时间 2010-06-30 浏览 25095 次
大雪封山,山路茫茫,漫天皆白,他凭着记忆走那山路,经跺拄岗、石面盆、邵家,走了两个小时,快到邵家湾底,才发现走错了路。于是只好折回。走到勤丰茶厂,一位五十多岁的聋哑妇人认识他,比划着手势,劝他别走了。陈玉汉想着,来听他讲课的人已经冷丝丝地等着。想到五年前,从算坑翻山过千六谷田,去陈家岩,夜色昏沉,豹老头在山谷吼叫,他提着小刀子,走过来了。下大雪有什么了不起!陈玉汉执意要走,急得聋哑妇人也连忙穿鞋撑伞,为陈玉汉带路。走了一小时,到了黄明公社金岙,在场的八十多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他传授春茶修剪、施肥夺高产的技术,把大家的心都讲热啦!

四明山人勤奋种茶。如今,陈玉汉梦寐以求的万亩茶园,在梁弄已成为现实。1954年梁弄区只有二千多担茶叶,今年达到了1万4千担。山里茶多、茶好;人们爱茶、颂茶。有一首当地民歌叫《请茶歌》,最近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民歌。在碧绿茶园、在四明湖畔,经常可以听到女学生和采茶女优美的歌声:“请君喝杯四明茶,四明山茶细又香;当年茶农下茶籽,游击队员帮浇秧;茶树种在名山上,云里长,雾里长,喝杯革命故乡茶,走遍天下嘴还香……”那圆润甜美的歌声在山涧回荡。

茶叶多了,好了,只要品种对路,不愁没销路。”陈玉汉说,“近两年印度茶叶减产,伦敦市场茶叶短缺,埃及取消了限制茶叶进口的禁令,国内外对茶叶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仙茗飘香

陈玉汉探索我国的茶叶科学,茶叶文化。他研读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我国唐代陆羽所写的《茶经》,又细查《余姚县志》、《四明山志》。他的许多茶叶笔记,记载着他与青山为伴,使传统名茶香飘万里的实践。有一次,尝遍名茶的外宾要品尝我国的瀑布茶。可是这名茶因年代久远而湮没,一时无从寻觅。人们查到英国出版的《茶叶全书》中辑录的《茶经》记载:“以越州(余姚古属越州即绍兴管辖)上,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才知道瀑布茶产在浙江余姚。原来陈玉汉生活的梁弄就是瀑布茶产地,在白水冲上头的道士山,白水冲旁早称瀑布泉岭。山中大茶树生于岩石缝中。当地流传的传说和古代《神异记》记载的相同: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羊,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允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引自1948年版《茶叶全书》第二章第十一页)瀑布茶在《茶经》上叙述详实,还有古人作赋:“若余姚之瀑布兮,尤《茶经》之所夸,嗟陆羽之不逢兮!宜鉴味之绝少。”

找到了瀑布茶的产地,却难以考证出名茶在历史上的造型。陈玉汉、陈祖庭、夏福铨等同行和茶农初制瀑布茶形若松针,又参照南京雨花茶雏型,脱胎于杭州西湖龙井,别号瀑布仙茗。

瀑布茶在清明前后开园采摘,一般干茶每斤5000个茶芽,而这一叶一展嫩芽,高达3万1千多个。陈玉汉建议采用要高温焖杀青叶方法。当时四个茶灶分头制作,大家心存疑虑,怕用高温火烫的红铁锅炒青,会出现低劣的红梗红叶,产生焦味。试验后,果然难避这些弊端,大家自然责怪起大老陈来!陈玉汉自己呢,凭40年代在茶叶专修班上学会制龙井茶的经验,制成的瀑布炒青不但没有红梗红叶,汤色绿莹明亮,而且其味鲜清甜香。大家重新照陈玉汉的办法制茶,在1980年浙江省名茶评比时,获得了好评。

瀑布茶至今未恢复到原有的历史地位。陈玉汉认为,茶叶的质地优良,鲜尝口味,主要取决于先天的自然条件。他崇拜古代被称为茶神的陆羽。陆羽在《茶经》上说,茶叶“上者生烂石,中者为砾壤,下者生黄土。”

去年,陈玉汉上道士山,向茶农买来二元一斤的好多鲜叶,自己动手炒青。他高温焖杀火候看得准;透散摊撒时,一手“咔嚓、咔嚓”地打着芭蕉扇,一手不停地翻动,使茶叶快速冷却。结果,这少量的名茶不仅汤色清,而且自然香气诱人。去年10月,宁波市(余姚现属宁波市辖)七县茶叶行家各自带着当地好茶来梁弄会师品茶。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经比较,这瀑布茶确实为人们所赞赏。看它苗条鲜细,色泽嫩绿,开水送泡以后,喝上一口,仿佛闻到空谷幽香;杯中芽叶成朵,自然舒展,如同见其日月精华;热饮时润喉,两腮胜清风;冷饮胜过冰冻雨露,鲜爽清香,回味无穷。

别看陈玉汉制茶时,打着芭蕉扇,婆婆妈妈的,这快速冷却法,还是他独创的新套套。1982年,他制作烈士陵园的茶,就是用这新套套。茶叶平均担价高达190元,比一般高出40元。快速冷却使茶叶的芳香少蒸发,茶叶的自然香气浓郁。这新套套不仅用来恢复瀑布茶,还用在恢复竹叶青名茶上!

竹叶青在四明山中也是传统名茶,它生于梁弄横岙乡谢公岭下的建峒岙。陈玉汉查阅了《四明山志》,走访了当地老农。南明山水诗人谢灵运游山到过此地,谢公岭由此而得名。陈玉汉在谷雨之前,和懂茶叶的乡长张钦月来到建峒岙,只见翠竹林中,丛生野茶,叶质嫩厚,他们眼里如同发现绿色的金子,喜在心头。于是,陈玉汉手把手地教茶农制作,用上那快速冷却的芭蕉扇!因建峒岙茶在竹园中生,汤色青翠,陈玉汉把它命名为竹叶青。好茶还须好保管。陈玉汉用小箱放茶叶,装在密封的大铁皮箱里,底部还撒着石灰。陈玉汉说,今年,他和茶农要继续恢复瀑布茶、竹叶青。还要制作有名的南黄盘花茶。让外地来四明山革命根据地访问的人们,能够品尝到名茶!

在陈玉汉的办公桌玻璃板下,书有饮茶好处的名句:

“茶从岩上生,苦海长,顶烈日,傲冰霜,忠实、热情、友谊,永葆青春!

“珍茶如宝,惜茶如命;红绿相间,益脾补心;冷热交饮,去腻生津;浓浓淡淡,思绪万千。

“茶入丹田,气贯长虹。”

这些名句犹如农艺师陈玉汉在四明山上30年的写照。

1  2  3  4  5  6  7  8  9  1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网站统计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