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苏州的那一天,烟雨蒙蒙,一路上车窗两旁的风景果然是如诗如画般的美丽,让我不由得为自己的姗姗来迟而心怀歉意。我们一行来到了离市区十几公里的碧螺春原产地吴县太湖洞庭山。洞庭山,相传曾是吴王夫差和西施避暑的地方,位于太湖之中。它分为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伸进太湖的三面环水半岛,洞庭西山则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其中西山曾是碧螺春的主产区。穿过梅子树、枇杷树、橘林,到了茶园,脚下的泥土都是软软的,就像踩到了地毯上。茶园的茶树大多只有一米来高,一簇簇茶树刚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吸饱了水分的叶芽沾满了露珠,静静地注视着我们。漫坡的采茶女在细雨中穿梭,她们的手不停地上下飞舞,十分准确地掐下一旗一枪,时不时还有人兴头起时唱上一曲吴依小调,而那恬美的声音美得就像春天里的花儿一样,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茶叶清香的气息。
同行的碧螺春厂家人员告诉我们,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这里环境优美,果木茶树间作成园,生长茂盛。洞庭二山,烟波浩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山水相依,云雾缭绕,空气清新,冬暖夏凉,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肥沃,植被丰满,极适宜于茶树的生长。这里的茶区不是单一种植,而是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橘、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形成高矮不等的典型的植物群落。较高的果树的树冠冬天可以为茶树遮蔽霜雪,夏天为它遮挡骄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之所以才有诗句赞叹:“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如今,碧螺春的产区不仅仅局限于洞庭山了,苏浙皖交界的宜溧山区也属于碧螺春的外围产区,所出产的茶叶品质也很好,产量也就大了,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且非常严格。其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如果是在清明前采制,称为“明前”,此为上品;若采制于谷雨前,称“雨前”,质量略逊于明前,但仍属佳品。谷雨后气温高,茶叶生长快,茸毛少,体形粗大,这时就只能做一般炒青,身价剧跌,也就不称之为碧螺春了。清明前采摘为最好,通常只采一芽一叶初展,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一般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万~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1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至9时采,9至15时拣剔,15时至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要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茸毛不落,卷曲成螺,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其中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而烘干也总是要焙到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为最好。制作好的碧螺春茶叶的芽片上有一层茸毛,这是判断正宗碧螺春采摘时间早晚的重要标志,越嫩的茶叶茸毛越多。以前产区茶农为了防止炒茶过程中这些茸毛随风飞掉,一般都是在屋里炒制。也正因为其独特的炒制特点才形成了碧螺春优异的品质: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
碧螺春从采、拣到制,三道工序都必须非常精细。只有细嫩的芽叶,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才能形成碧螺春色、香、味、形俱美的独特风格。据介绍的人说,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带去的就是东山西坞村和西山梅益村(包山坞)的“分前”碧螺春,与会者饮后,都赞不绝口;1971年周恩来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签订“上海公报”时,送给基辛格的礼物,也是洞庭碧螺春。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厂里的品茶室,虽然房间不大,壁上却有名家书画点缀,衬上窗外的远山近水,再配有洁白如脂玉的茶杯茶盘、细瓷盖碗,幽雅异常。厂长拿了前夜制成的碧螺春来给我们品尝。观其外形,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还未曾喝就已经闻到满室生香。看到茶盘中其乖巧的模样,我忍不住自告奋勇地要冲泡给大家喝。于是洗净了手,再把玻璃茶杯洗得洁净无瑕,等水烧开,倒入杯中,稍凉,再小心翼翼地用茶则量一小撮儿,放进茶杯。只见那碧螺春投入水中后便直奔杯底,瞬时间,似白云翻滚,又似雪花飞舞,螺状的嫩芽见水而开的同时,沁人的香气愈发浓烈起来。那绿色的叶片在透明世界里曼妙地舒展,天地俱静,缓缓地展现它的袅娜。想必此即世人所谓碧螺春“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吧。捧上手来,细啜慢品碧螺春的花香果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及至后来便有了醉的感觉,仿佛是在饮江南的一季春色。
探望碧螺春的春天已经过去很久了,写下介绍它的这些文字的时候却已是数九寒冬。天气预报说明天要下雪,于是又开始想念热腾腾的茶水。从冰箱里取出春天里珍藏的碧螺春,抓上一小撮,往注满开水的玻璃杯里一丢,杯子晶莹剔透,茶叶清香盈鼻,卷成一小团一小团的茶叶顿时上下翻滚,一片片地随着水的流动浮起又沉下,沉下又努力地浮起。等浸饱了水,那卷着的茶叶便慢慢地、慢慢地舒展开来,再缓缓地升腾、升腾,最后完全恢复成茶叶原来的样子。一缕缕的茶香随着水汽,从杯口飘逸而出,弥漫开来。此刻杯中透出如月色般沉醉的素绿,自有一份温暖。即便是这样的冬夜,也仍然让我感觉到一些春天般草长莺飞的味道,恰似那淡烟细雨的江南情怀,心中满是感动。
谁摘碧天色?点入小龙团。太湖万顷云水,渲染几经年。应是露华春晓,多少渔娘眉翠,滴向镜台边。采集筠笼去,还道黛螺奁。
龙井洁,武夷润,山鲜。瓷银碗同涤,三美一齐兼。时有惠风徐至,赢得嫩香盈抱,绿唾上衣妍。想见蓬壶境,清绕御炉烟。
——水调歌头碧螺春(清李慈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