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珠江三角洲这个问题需要谨慎处理,现在广州和深圳定位不清。深圳成长性好,科技实力强,但广州的基础好。如果把港澳算进来,香港是一国两制,又是弹丸之地,谁是中心还不明朗。内地学者很关注港深一体化,未来架构能不能成功,跟这个地区战略地位提升还是有很大影响。
另一个战略问题是区域内各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关系。
“‘依托上海,错位发展’。正是这种理念成就了‘苏南模式’。”现任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担任苏州市市委书记时,具体阐释过苏南成功的秘密:瞄准上海,主动接轨上海,甘当上海的配角,在上海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空隙中寻求发展空间。“苏州最主要的产业是IT,它自己没有机场,它很好地利用了上海的资源,比如虹桥机场、信息、资金,招商时打‘上海牌’,提升知名度。”最后形成了资源整合。
陈德铭开玩笑说:“本来大树底下不长草,我们要‘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
现在,长三角“一体化”正在成形,苏浙沪三地或16城市共建项目更加细化,涉及到交通、旅游、会展、人才、科技、信息、商标、信用、质检、环保等多个领域。
困局:珠三角“先发”优势已消失
“珠三角没有明晰走技术型的竞争战略,所以不少公司的研发中心落户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王泠一博士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这是掣肘珠三角产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长三角虽然起步比珠三角晚,但正朝着这个态势发展。”
“珠三角依然在打‘价格牌’,近年来,‘广货’受内地低成本产品的挑战,它的‘先发’优势已经消失殆尽,形势很严峻。”分析其中原因,他指出:“珠三角工业发展重头戏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型加工工业,它的电子、医药、建材等行业产值均居全国之首,纺织业居第二位。受资源和历史条件制约,钢、钢材、原煤、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不到3%。随着地价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而恰逢长三角推出优惠政策,所以更多的人愿意选择到长三角发展。”
“一个国家的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生产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处于第二阶段。产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还不明显,应积极向创新阶段转变。长三角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王泠一分析道。
“珠三角偏于东南隅,对内地的辐射性不强。它的辐射力集中在国外,所以被定位为‘出口大省’。长三角恰恰相反,它的内部‘消化能力’,它的市场前景,是商人们抵挡不住的‘诱惑’。”徐长乐分析道。
珠三角长久以来一直走“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路线,出口额占全省七成以上。据统计,2000年长三角地区外贸依存度为55.6%,远低于珠三角的高达145.6%的依存度,而长三角的“内销”优势却明显高于珠三角。
王泠一还谈到长三角的理论优势:“这是长三角地区的传统。”长三角的教育实力雄厚,汇聚了全国尖端的科技与教育力量,科技实力雄厚,很多指标都是全国一流水准。
“很多企业正是看准了长三角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底蕴比较好,对高素质人才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吸引力。”王泠一分析道。
他山之石
欧盟为了保证其区域政策得以有效贯彻落实,构建了多层次、网络状的区域协调体系,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法制、经济和行政等多管齐下的区域协调机制。在欧盟最重要的三个机构,即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中,都为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设置了专门的职能机构和顾问机构。
一是欧盟委员会内设区域政策事务部,专门负责区域政策与欧盟成员国间聚合方面的事务;二是欧盟理事会内设有区域政策委员会;三是欧洲议会设有20个常务委员会,其中区域政策委员会、交通与旅游委员会、环境和公共卫生与消费者保护委员会等三个委员会与区域政策问题密切相关。
成员国政府居于第二个层次,他们一般都拥有自身的区域政策,同时接受欧盟统一的区域政策协调和整合,其主要权力由中央当局特别是议会掌握,议会负责处理所有有关区域政策的法律,即批准或否决援助措施、奖励力度、区域设计和分散程度,也包括批准成立或取消特定管理机构等。地方政府也参与欧盟区域问题的决策。
媒体报道称,针对推进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广东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林浩坤建议,针对九大任务,成立九个专职委员会来推进珠三角一体化的相关工作。省金融办主任周高雄建议,可借鉴天津成立“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的模式,成立“珠三角改革发展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的实施。
《纲要》文摘
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布局,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广州市要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将广州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
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
以广州佛山同城化为示范,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切入点,积极稳妥地构建城市规划统筹协调、 基础设施 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提升整体竞争力。
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推进高速公路电子联网收费,撤除普通公路收费站,减少高速公路收费站,建立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