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多项措施推动乌龙茶发展
发布时间 2010-07-27 浏览 23792 次
取样等办法,跟踪研究分析湖北四大茶区乌龙茶内在品质的香气组分、氨基酸茶多酚及矿物质丰富度等特色,研究我省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内在机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我省茶区生态环境优越的优势,在理论上为湖北有机乌龙茶所独有的品质风格探讨科学依据,逐步总结形成湖北乌龙茶的自身特色。

  (五)制定省级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按照绿色食品、有机茶的生产标准要求,进一步巩固发展和改造提升乌龙茶生产专业基地,2010年开始研究制定《湖北有机乌龙茶》、《湖北有机乌龙茶种植技术规程》、《湖北有机乌龙茶加工技术规程》等三个省级地方标准,在全省统一发布实施,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同时,加快我省有机乌龙茶的国际、国内认证步伐,力争到2012年,全省开发乌龙茶生产茶区通过国际、国内有机认证10个以上。

  (六)恢复发展宜红茶生产。宜红茶曾是我国三大红茶之一,在国内外有良好声誉,也是我省茶叶传统的外销出口产品。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已收购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为恢复发展宜红茶生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要以采花茶业公司为重点,大力培植加工型、出口型龙头企业,兴建清洁化流水生产线,改进宜红茶加工环境,提高生产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自营出口能力。根据国内红茶市场升温和市场看好的新情况,在巩固扩大出口的基础上,2010年重点开发国内市场,并举办宜红茶专家鉴定和产品推介活动。力争到2012年,实现宜红茶年加工能力1万吨以上,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努力解决宜都、五峰、鹤峰、恩施等茶叶主产县市夏秋茶资源利用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七)加强技术指导。成立湖北省乌龙茶产业开发技术指导组,由省农业厅果品办(经作站)任组长单位,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和华中农大园林学院任副组长单位,成员由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有限公司、竹溪县梅子贡茶业有限公司、湖北圣水茶场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武当山八仙观茶叶总场、湖北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等组成。同时,聘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乌龙茶专家为技术顾问。技术指导组负责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解决生产难题,办好乌龙茶良种引繁样板和开发示范样板。

  (八)加大投入力度。省专项资金要坚持集中投入,重点开发,主要用于乌龙茶良种引进繁育、加工新机械引进和新工艺新产品研发、技术培训、标准制定、乌龙茶质量检测和品质跟踪分析及品牌建设等,为保证专款专用,发挥最大效益,必须经检查验收后实行“以奖代补”。同时,省农业板块基地建设项目资金将加大对示范县市倾斜支持力度。各有关县市区要整合有关项目资金,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把乌龙茶产业开发与农业板块基地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扶贫和低丘岗地以及低效林改造等项目有机结合,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推动我省有机乌龙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九)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乌龙茶文化底蕴深厚,香高味醇耐冲泡,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是拉动现代休闲文化和旅游等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各地要结合湖北茶叶产销实际,大力挖掘弘扬“茶圣”陆羽、诸葛孔明、炎帝神农等与茶叶密切相关的历史文化等人文底蕴,开展丰富多彩的鄂茶文化活动,紧密融合茶文化、茶休闲和茶旅游,组织举办有机乌龙茶开发技术培训会和专家鉴定评价会等活动,加强产品推介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并通过现代营销策略、建立全国性的市场销售网络,提高湖北“有机乌龙茶”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有机乌龙茶产业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要求高,投入大,也是我省茶产业发展一项全新的重要工作,意义重大。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并结合本地实际,成立领导和技术专班,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力争有机乌龙茶产业开发一年初见成效,三至五年大见成效,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