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二:三大难点
陈加勇透露这个赛题主要难在3点。
第一难是多达24个茶样,设置了多重迷惑和陷阱。
24个茶样有安溪铁观音,也有外地铁观音,有黄金桂、毛蟹、梅占,也有大叶乌龙,选手必须在只标号码没标品种的茶样中选择,品种混淆就不得分。因此,要在短时间内正确选材,并成功规避迷惑和陷阱,没有过硬的功夫是很难过关的。
第二难是给清香型茶样,却要对照浓香型标准样,等于中间隔了一堵墙。选手即便正确选材、正确拼配,也还要取决于烘焙中对炉温和烘焙时间等变数的正确选择。
陈加勇说,拼配环节难度颇大,原因是标准样并非清香型,选手必须从浓香型的标准样中,通过感官审评推算标准样在烘焙前的成分构成。
烘焙是在高温下进行的,经过烘焙,原来的清香型感官特征已经荡然无存,即使凭着敏锐的感官找到蛛丝马迹,也很难用百分比准确描述出各拼配茶样的比例。
但是选手在完成拼配环节比赛时,按组委会要求,应当上交一份拼配核算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登天还难”。
第三难是加入成本核算一项。也就是说,即使其他条件相符,但所拿出的最终产品,如果成本较大耗材较多,也要扣分。
加入这一项,虽然大大增加了比赛难度,但传达出务实的信息,鼓励企业在质量管理中要精打细算,善于核算成本降低茶价,增强市场竞争力,并为企业发展留出一定的利润空间。
揭秘三:创造新高
如此高超的赛题,来自大赛评委会5名主考官的集体创作。
这5名主考官受组委会聘任组成,分别是国家高级评茶师陈郁榕、李宗垣、黄淑惠、高达洲和周东文。他们出此难题,主要有3个考量———
第一,大赛由安溪县人民政府主办,是安溪历史上第一个针对企业质管的综合赛事,因此无论规格、规模,还是影响力,赛事设置都代表安溪茶业目前最高水平,因此,3大技术赛的难度也要相应提高。
第二,参赛对象是大赛经过长达1个月初审选拔而来的,这16个入围企业代表安溪茶企在综合实力方面的最高水准,各企业组队参赛,选手全是高手,有部分还是安溪历届三大技术赛获奖人员,因此只有增加比赛难度,才能分出高低。
第三,考官们认为,安溪茶业发展迅速,制茶技术已经十分高超,通过设置高难度赛题,可以引导全行业从业人员不断进取,推动全行业制茶技术达到新高度、新水平。
目击4天赛程 见证严密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