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米行业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自对上游原粮的掌控能力。而素有“北大仓”之称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三省构成了中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基地。“北大仓”并非浪得虚名,其粮食总产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商品粮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居全国之首。鉴于此,东北稻米产区向来是国内稻米加工企业的必争之地。
“中粮加快东北战略布局,与东北粮食主产省政府、粮食企业逐步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主产省粮库、米厂进行上下游的分工和合作,将有助于加快大米行业整合,改变中国大米行业‘小散差’的状况,促进国内外粳米需求增长。”此前,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曾表示。
黑土地之惑
虽然发展现代化农业东北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在资源优势[2389.34-0.42%]、农业支撑体系及产业化等方面加强建设,仍面临许多迫切问题,这些问题正制约着现代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首先是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黑土地风蚀、水蚀和水土流失都比较严重。总面积大约20多万平方公里的东北黑土地,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黑土流失达12亿立方米,黑土层由初开发时的近1米,减少为现在的20-30厘米。由于过度开垦,黑土区耕地比重大,森林覆盖率低,春季多旱多风,夏季又雨量集中,比较容易发生风蚀和水蚀。
此外,水土流失使容纳了大量泥沙的水库、河道变成了“地上悬河”,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地连续耕作难以休耕补养,使农田耕层变浅,保肥蓄水能力降低,黑土地越种越瘦。其后果是风灾、旱灾、水灾不断,将给农业生产乃至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况且,东北地区目前基础设施还都比较薄弱。一位水利专家表示,目前,整个东北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都比较薄弱,装备水平低。从农田基础设施看,现有农田水利工程仍有老化失修的情况,设施不配套,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气候因素对靠天吃饭的农民可谓是喜忧并存。气候变暖,在中国尤以北方和冬季最为明显。东北则是我国增温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其中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交界区增温趋势最明显。虽然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在东北的中南部和北部、东部呈现有减有增的不同趋势,但整体上将加快东北向干旱方面发展。
“还应该进一步加大粮食主产区的补偿力度。”陈树韦认为。但是也有专家提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农民常年耕种某种作物获得补贴,但很可能会限制种植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