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椽教授毕生致力于茶叶科学研究,推动茶业科学和茶叶生产发展,先后发表各方面的研究论文近两百篇,有些被译成英法日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回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发表的论文中,论证了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确立了科学的茶叶分类法,提出了制茶的变色学说,探讨了茶树栽培技术,研究了茶叶检验理论,茶业发展史和中国茶文化,探讨了我国茶业经济,并就各个时期我国茶业生产的形势,国际市场的变化及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他首先倡导发展名优茶,并在八十高龄时仍深入茶区,指导茶农、恢复和创至名茶,足迹遍及全国主要茶区,对推动我国茶叶科技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陈椽教授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同时又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中国茶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安徽省茶业学会的创始人,他对茶叶学术活动、科普工作及国际学术交流,都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赢得了国内外茶业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
鞠躬尽瘁 名垂青史
半个多世纪以来,陈椽教授一直为振兴中国的茶叶事业而努力奋斗。他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并荣获优秀教育成果奖。一九九○年荣获国家教委金马奖。英国《世界农业科学家名人录》、《世界科学家》(亚洲分册)、印度《世界名人录》,国内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中国当代农业科技专家名录》、《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中国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等国内外近二十部名人传记都收录了他的名字和成就。
茶文化是优美的传统文化,陈椽教授常鼓励后进要将古今中外有关茶文化发展的书籍、札记、系统论述介绍给各国学者,并要勇于批判国际上和国内的古今中外学者的对茶文化不正确的言论,然后把两岸学者近来研究的有科学理论、有说服力的成果,向外公开发表,使国内外学者口服、心服。他说︰「凡贯彻百家争鸣方针,必须旗鼓相当,真刀真枪,道名指姓,直接了当。团结是在批恶扬善的原则上讲团结。有些人重感情,轻原则,隐恶扬善;有些人,怕人家揭露他痛处,拿团结为挡箭牌。其实这两种人都为人所不齿的。」这段话将陈椽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实事求是的性格表露无遗。
陈椽教授的一生,是开拓茶域的一生,着书立说的一生,教书育人的一生,他的仙逝是我国茶业界的巨大损失,哲人虽已逝,典型在夙昔,吾人在感怀陈椽教授的同时,更应秉持他追求真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无畏精神,为茶界奉献一己之力。
他从事茶学教育工作六十年来,一直秉持着「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科学态度,立论著书,作育英才,孜孜不倦,在茶学研究上获得丰硕的成果,被誉为「一代茶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