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
发布时间 2010-10-24 浏览 24083 次
早春为最佳适期,移栽宜选择雨后阴天或晴天无风时进行,及时浇足定根水。

(2)树型培育。幼龄茶树必须进行三次定型修剪,以利于培育最佳丰产树冠。第一次离地面20厘米处剪出主枝;第2次培养骨干枝,在树高超过35厘米时剪口离地面30—35厘米;第三次形成丰产树冠骨架,修剪高度在第2次剪口的基础上提高15厘米,要求剪平,剪去弱枝和病虫枝。

二、先进的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源应用技术

1、科学施肥。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和平衡施肥法,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城市垃圾等。有机肥主要有畜禽粪(须经过无害化处理)、绿肥、饼肥、沼气液肥和残渣等。提倡采用绿肥、农作物秸秆等覆盖茶园土壤,以涵养土壤水分,提高茶园耕作系统中包括微生物、土壤动植物在内的生物循环和物质循环,保持和提高土壤的长期肥力。追肥在采茶前一个月施下,主要以腐熟的人粪尿、沼液等速效有机肥为主。基肥在9月—10月挖沟施下覆土。

2、茶园铺草。铺草材料因地制宜,可选用无污染的稻草、豆秸、绿肥、山野杂草、晒场废弃物、落叶、木屑、茶枝等。铺草厚度以不露出地面为佳,约10厘米。最好每年铺草二次,铺草时间,第一次在5—6月为宜,有利于抗旱保水和防止草害;第二次在10—11月,可用于抗寒防冻。次年9—10月将铺草深埋当肥料。一般每亩一次铺草量为1000—1500公斤,第一次量少些,第二次量多些。

3、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

(1)运用灯光、色彩诱杀害虫,机械、人工捕捉害虫。

(2)茶园园林化,保护园内各种有益生物和害虫的天敌,以生物治虫,以虫治虫,降低害虫卵基数。

(3)选择、推广应用微生物源类,动物源类,植物源类农药,如春雷霉素、华光霉素、绿僵菌、乳状芽孢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鱼藤酮、川楝素、昆虫病原线虫等,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

三、无公害茶叶加工贮运技术

1、采摘与鲜叶保鲜。

(1)实行分批多次采摘,先发先采,采强留弱,采高留低,采中留侧。手法上,用折采或提采,禁止用指甲掐采,用手扭采、捋采、抓采。

(2)幼龄茶树贯彻以养(树)为主,以采为辅的原则,即三足龄茶树春留二叶,夏留一叶,秋留鱼叶或一叶采。壮年茶树贯彻以采为主,以养为辅的原则,春秋留鱼叶,夏留一叶采。

(3)采下的鲜叶置于清洁的竹篓中,不能挤压,并及时送往加工车间,摊放在阴凉、通风、卫生、干净处,厚度约10厘米左右,摊放时间控制在8小时内,做到及时加工制作。

2、茶叶加工。无公害茶应严格按照产品企业绿色和有机茶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加工。根据不同茶类、原料(鲜叶)级别,采用不同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各道工序间半成品或成品的交接,必须实行自检互检,并将结果记入档案,以备质量跟踪检查。若发现有次品或劣变(或受污染)产品,均须分开堆放与处理,绝对不能混入正品茶中。

3、茶叶贮运保鲜。经产品检验合格的成品茶必须在干燥、卫生的环境下及时包装入库。包装容器应该干燥、清洁、无异味,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包装要牢固、密封、防潮,能保持茶的品质。有机茶在定型包装上要印注有机(天然)食品标志与质量标准及生产日期等。有机茶专用仓库内绝对不能存放非有机(天然)食品。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茶叶保鲜库,建立岗位责任制,充分挖掘保鲜库的经营潜力和提高经济效益。

四、新技术成果的应用

1、推广应用“茶树嫁接换种”新技术。选用发芽早、经济性状好、品种优良的健壮枝条,采用短穗低位嫁接法,将一批品种混杂、单产低的老式茶园改换成高产优质的良种茶园。

2、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防虫网,局部改善茶园小气候。并在茶树生态系中,利用有害生物种群和有益生物种群间的平衡规律、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个体间化学通讯联系等高新技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综合治理有害生物。

3、利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类,降解茶鲜叶中的农药残留量。降解剂直接喷洒在茶蓬上,经5—7天就可将80%的农药残留物除去。该降解剂是南京农业大学李顺鹏教授发明的,经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农大绿色食品测试中心和南京铁道医院联合检测安全合格。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