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建水紫陶情缘
发布时间 2010-12-08 浏览 24406 次
建水人,从小受到古城的文化熏陶,和紫陶有着不解之缘。“小时候,在建水县东门楼附近有个茶室,爷爷是个茶迷,只要一有空就会带着我去茶楼喝茶。当时,幼小的我不但养成了爱喝茶的习惯,而且对爷爷及茶友们摆弄的各种陶器茶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田波说。

田波刚接触社会时,在外打拼从事过很多行业,工作上一直不顺利。2000年,田波选择回到建水老家,“当时就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人生,想想要做什么。2004年,在建水县开起了‘陶茶居’,专门销售建水紫陶。”田波告诉记者。

销售过程中,田波发现,因为技术落后,缺乏艺术创新的建水紫陶发展滞后、产量低。“基于之前对陶瓷的研究,当时我给一些小作坊提出了改进茶壶生产的建议,但效果不理想。”田波说,“自己的方案不能得到具体发挥,就想摸索开作坊生产。2004年底,我邀约了6个朋友,共投资了5万元,在碗窑村组建了一个紫陶作坊。” 2005年8月,坚守着“要把建水紫陶传承下去”的信念,田波开始了“陶茶居紫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创业。和大多数人员一样,田波尝到了创业的艰辛。“一开始做的紫陶并不被市场认可,当年没有任何利润。摸索了3年,我告诉自己不能一直这样下去,于是进行市场研究,发现茶具市场庞大,就开始做紫陶壶。随后又赴江苏宜兴、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等地学习考察。”2007年,田波聚众家之长,改写了建水紫陶茶壶工艺水平低、实用性差的历史。这一改,为建水紫陶带来了每年近千万元的生意。“刚开始我们的紫陶气锅、花盆只卖几块钱还销量不好,老国营厂的这种东西堆得像山一样高。我们必须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市场道路,改进工艺,满足人们的需求才能有所突破。从刚开始1个月卖的茶壶不到100个,到现在1个月突破2000多个壶,茶具的开发真正影响了紫陶业的发展。”从进入建水紫陶这个行业以来,田波勤学苦练,向老工艺者学习,掌握了传统的紫陶工艺制作流程,创新了手工磨光工艺、精美书画装饰和10余个泥料配方等,并向国家专利局申请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又创造性地改革了新的烧制工艺,使建水紫陶成色多样化,呈现出以纯黑、黑花、白、黑紫为主的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田波说:“创新并不是一味的量化,我们始终坚持手工制作,有时间就钻研陶瓷,带领我们的职工不断学习,与国内知名书画家交流、提高书法绘画水平,参加专业的工艺美术评比,使我们做出来的东西更有文化内涵,工艺有更高的层次,并且还能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2008年,田波设计的建水紫陶作品《斯文在兹》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百花奖”银奖,2009年,《陶茶一味》摘取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全国“金凤凰”创新设计金奖。2009年,田波荣获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红河新发展”创业州长奖,青年创业导师。至今,获得40多项专业奖项,3项政治荣誉。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他的作品《滇南茶韵》等13件作品入选云南馆,《哈尼茶贮》入选1类艺术礼品馈赠给重要嘉宾。从创业之初的举步维艰,到现在固定资产1000万余元,年产值超过300万元,他的企业和产品逐渐成为建水旅游和传统工艺品的一面旗帜。

田波告诉记者:“现在取得的成绩,只是建水紫陶发展的一个开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学习、丰富和提高自己,争当全国制陶业的佼佼者,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习记者 袁 悦)(云南日报)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