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江县茶叶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09-06-02 浏览 27843 次
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完善监督机制,成立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规划实施和统筹协调及督查督办,推动了茶叶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3、环境不断优化。按照生态旅游城市的定位进行规划建设和绿化、美化、亮化,境内森林覆盖率62.2%以上,有宜茶面积40万亩左右,土壤肥沃,土壤中有机质含量3%以上,富含微量元素硒,成为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富硒茶的理想之地。产业园区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道路通畅,环线公路建设已纳入议事日程,建设山坪塘33口、畜水池118口,电力覆盖率达到了100%。

4、空间不断拓展。一是优良的品种拓展了茶叶产业发展的空间。“南江大叶茶”属国家级优良品种,具有发芽早,产量高,持嫩性强,富含微量元素硒、氨基酸、水浸出物等生化成分含量高,且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品种优势。二是优异的品质拓展了茶叶产业发展的空间。我县生产的茶叶,内含物丰富、具有独特的兰花香且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鲜醇爽口、经久耐泡、回味无穷,深受消费者青睐。三是优秀的品牌拓展了茶叶产业发展的空间。“云顶茗兰”、“云顶绿芽”等茶叶产品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和茶博会金、银奖,全县现有省级以上获奖名茶12个,其中,云顶茗兰、云顶绿芽获农业部金奖,“云顶茶”已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和绿色食品AA级认证,“云顶”牌2005年获四川省著名商标,“山情”、“茂园”、“光雾山”等品牌在我省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为全县茶叶产业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品牌基础。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全县茶叶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规划滞后,可操作性不强。由于对茶叶产业发展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导致了部分乡镇对茶叶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阶段目标不明确、分步实施不具体、发展思路不清晰,缺乏科学的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可操作性不强。

二是管理粗放,综合开发率低。优良的茶叶都产自高山、高寒地区,那里山青水秀,生态宜人,适合茶叶的生长。但是地理条件的限制,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配套设施不完备,农民还在用上世纪90年代的生产方式经营茶园,管理相当粗放,综合开发率低。即便是有南江大叶茶这样优良的品种,也很难提高南江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

三是龙头缺乏,产业化水平低。目前全县虽有大小茶场168余个、茶叶加工企业70余个,大宗茶加工机械400台套、名优茶加工机具800台套,年加工量在5万公斤以上的企业有2家,年加工量在3000公斤以上的大户4家,年加工量在500公斤以上的大户9家。但大多是小作坊、小企业生产,生产规模不大,综合实力小,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全县无一家茶叶加工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产业化水平低,经济效益差,致使全县茶叶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这是我县茶叶产业难于做大做强的根本制约因素。

四是投入不足,融资力度不够。近年来,全县茶叶产业的发展主要靠财政支持。但是,南江属国家级贫困县,年财政收入只有8000多万,加之受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成为全国地震重灾县,有限的资金都用在了灾后重建上,本级财政很难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茶叶产业发展。在融资方面虽然采取了企业投资、农村小额信贷等方式改善产业发展投资环境,但融资渠道还不宽,力度不够。

五是人才缺乏,科技含量不高。在茶叶发展上,偏重于茶叶生产经营,不大注重智力和科技投资,尤其是科技人才的引进。导致技术力量薄弱,科技推广率低,尤其一些高新技术难于应用推广,科技投入很不够,与省内外先进产茶地区差距大。

为突破制约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理清发展思路,加强配套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创新融资渠道,强化人才培养,优化发展环境,真正实现“南江大叶茶”向“南江大茶业”的转变。

1、理清发展思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坚持把“南江大叶茶”发展成“南江大茶业”的思路,以优化“三品”(南江大叶茶为主优品种,富硒茶为主优品质,光雾山茗兰为主优品牌)为基础;以注重“三变”(组织形式由专业协会向专业公司转变,加工产品由单一品种向系列产品转变,考核奖惩由单项考核乡镇向激发茶农、企业、乡村组织三者积极性转变)为突破;以加速“三化”(发展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为抓手;以实现“三高”(茶户高效益,企业高赢利,财政高收入)为目标,尽快编制完善茶叶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一步到位,实施分步进行。到2015年,全县富硒茶园总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新发展高规格良种茶园13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1000万公斤,其中名优茶300万公斤,产值10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培育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家,打造全国知名品牌1个。

2、加强配套建设,规模发展优势资源。捆绑项目,加大投入,强化道路、水利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适应茶叶产业化发展。以公路环线为轴线,以元顶子茶场为中心,加大种植、扩大面积、壮大规模。集中人力、物力打造以元顶子茶场为核心的六条富硒茶叶产业带:一是以元顶子茶场为中心,辐射下两、黑潭、双流等乡镇建设良种茶叶基地4万亩;二是以燕山茶场为中心,辐射燕山、八庙、高塔等乡镇建设良种茶园3.5万亩;三是以红顶茶场为中心,辐射长赤、赤溪等乡镇建设良种茶园3万亩;四是以水洞村、林河村为中心,辐射南江镇、东榆镇、流坝乡、杨坝镇等乡镇建设良种茶园3万亩;五是以汇滩乡高矮头村为中心,辐射汇滩、贵民、沙坝、柳湾、上两等乡镇建设良种茶园3.5万亩;六是以大河、兴马茶场为中心,辐射大河、兴马、北极等乡镇建设良种茶园3万亩,到2015年内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20万亩。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经营茶园,促进南江茶叶可持续健康发展。

3、培育龙头企业,切实增强带动能力。鼓励私营业主与有先进加工工艺、市场资源的加工大户,有规模的茶园基地合作,在政府的扶持下成立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从品牌创建、申报财政贴息、项目申请、银行信贷、税收、工商物价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要加强自身内部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设,加强市场的开拓力度和品牌的打造力度,真正成为带动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和主力军。

4、创新融资渠道,努力增加经费投入。创建融资平台,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向银行争取项目贷款,向大公司争取融资,壮大资金,稳步发展。充分调动员工和茶农的生产积极性,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切实发挥企业主体和茶农作用;引入公司合作机制,注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农户“双赢”目标。各类项目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服务产业园区为宗旨,向产业倾斜、向园区倾斜、向协会倾斜,实行项目资金有偿使用,滚动发展。

5、强化人才培养,积极提供发展保障。加速实用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从事茶叶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对于紧缺急需的人才,积极以优惠政策和待遇挖掘与引进,为今后的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加强与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研究所等省内外科研院校的合作,充分利用其先进成熟的科学技术和创新性成果,积极推广茶叶实用新技术,强化科技对茶叶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