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绵阳市许多茶叶加工企业缺乏专业营销人才,只侧重于本地销售,基本上没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坐等客户上门。绵阳茶叶品质好,究竟好在哪里,业界知之甚少,普通消费者更是一头雾水,甚至有很多外地人根本不知道绵阳还产茶叶。
难题二:缺少叫得响的品牌
品牌较多,但知名度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是制约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又一大因素。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范围内有品牌的茶叶不少于30种,同品类茶叶的品牌至少有几十家,质量、包装参差不齐,难以形成体现绵阳区域特色的名牌产品。
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邹杰认为,眼下,茶叶市场硝烟弥漫,各种茶类你方唱罢我登场。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市茶叶在全省开出口先河,但众多企业注册完品牌后,却不注意维护,很多优质品牌“昙花一现”。就算产品有一定名气,但生产量很小,一般只有几十公斤,多不过几百公斤,仅仅停留在“礼品茶”、“参评茶”的规模,对消费者的影响极为有限。
难题三:缺少规模产业基地
缺少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产业基地,生产原料缺口大,也是制约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据市农业局统计显示,目前全市茶叶年加工能力约为5000吨,而市内仅能提供2000余吨原料。原料供应和加工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缺口。
绵阳市现有茶园面积16.5万亩,但多数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且分布在高山地带,茶叶种植基本上以一家一户为主,兼业经营,管理粗放,采春茶不采夏茶和秋茶,茶叶平均单产仅30-40斤/亩,亩收入200元左右,农民种茶积极性不高。作为生产名优茶主要原料的无性系良种茶园不足1.5万亩,仅占总面积的9%,而全国已经达到了19%,浙江等地更是达到了40%以上。
对策
多措并举壮大产业
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我市茶叶产业遭遇了种种发展难题,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优质的茶叶内在品质,无污染的生物特性,构成了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日前,北川羌族自治县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被列入了全国“十二五”规划茶叶产业优势发展区域。我市有关部门正抓住有利时机,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快做大做强茶叶产业。
举措一:转变思路抱团发展
目前,绵阳茶叶产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仅省内就有乐山竹叶青、名山蒙顶甘露、自贡龙都香茗等知名品牌,“单打独斗”的结果可想而知。
面对困境,绵阳茶叶产业如何突围?市农业局有关专家表示,通过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品种优良化,打造茶叶优势产业带,引导企业抱团发展是一种有效手段。“如果依然沿袭原来的生产经营模式,绵阳茶企很难改变作坊式生产模式。单纯依靠扩大规模提高产能,效果也不理想。”北川羌族自治县羌山雀舌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牛义贵说,“茶叶产业要做大,必须转变经营思路。”
举措二:擦亮品牌抢占市场
市农业局有关专家表示,今后茶叶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质量、价格的竞争,更主要的是品牌竞争。绵阳原有茶叶加工企业要和茶农联合起来,实施品牌原产地域保护制度,形成一条产业链。要始终站在产业最高端,打造叫得响的品牌,大力生产高端产品,用高端产品牢牢占领市场,确保农民能够持续稳定增收。“平武的茶叶质量好,但大多是小而杂的品牌,没有形成规模。我们将依托‘香叶尖’的品牌效应和‘平武茶叶’的地理标志,对周边地区的品牌进行整合,打造全新的茶叶品牌,以中国名牌农产品为目标,向西部最好的茶叶企业迈进。”香叶尖茶叶公司总经理方建说。如今,香叶尖公司已在平通镇牛飞村依山建起2000多亩茶园,采用标准化生产的方式,带动当地群众新栽有机茶8000多亩。
举措三:发掘绵阳茶文化
绵阳茶文化底蕴深厚,古老而多样的区域文化、民俗饮茶法、羌族风情历来是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有关专家建议,大力挖掘、充实和发扬我市茶文化,开展各类茶文化活动,推进茶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鼓励发展相关的茶文化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推动茶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比如,产茶大县北川可以充分利用“全国惟一羌族自治县”的对外影响力,把茶文化与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北川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刘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