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淮阴图经》:“山阳县南二十里,有茶坡。”
解读:
《淮阴图经》记载:“山阳县南二十里处,有茶坡。”
原文:
《茶陵图经》云:“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
解读:
《茶陵图经》记载:“所谓茶陵,是因为这里的陵谷中生长着许多茶。”
原文:
《本草 · 木部》: “ 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注》云:‘春采之'。”
解读:
《本草 · 木部》记载:“茗,就是苦茶。味甘苦,性微寒,无毒。主治瘘疮,利尿,去痰、止渴、解热,喝了使人少睡。秋天采的茶味苦,主要功能是下气、消化积食。该书的注释说:‘春天采茶'。”
原文:
《本草 · 菜部》: “ 苦荼,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 三月三日 采干。注云: ‘ 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茶,令人不眠。 ' ”
解读:
《本草 · 菜部》记载:“苦荼,又叫荼,又叫选,又叫游冬。生在益州西山之间的谷地和山陵路旁,过冬不死,每年三月三日采下,弄干。该书注说:‘可能这就是今天的茶,一名荼,喝了使人睡不着觉。'”
原文:
《本草注》:“按《诗》云: ‘ 谁谓荼苦 ' ,又云 ‘ 堇荼如饴 ' ,皆苦菜也。陶谓之苦荼,木类,非菜流。茗,春采谓之苦 [ 左木右茶 ] 。 ”
解读:
《本草注》:“《诗经》说:‘谁说荼是苦的',又说:‘堇菜和荼都如饴粮般甜。',指的都是苦菜。陶弘景说的苦荼,是木本的,不是菜类。茗,春天采摘的叫做苦 [ 左木或茶 ] 。”
原文:
《枕中方》:“疗积年瘘,苦荼、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甘草汤洗,以末敷之。”
解读:
《枕中方》:“治疗多年的瘘疾:把荼和蜈蚣一同放在火上烤熟,烤到有了香气,分成相等的两份,捣碎筛末,一份如甘草煮水清洗患部,一份外敷。”
原文:
《孺子方》:“疗小儿无故惊蹶:以苦荼、葱须煮服之。
解读:
《孺子方》:“治疗小孩不明原因的惊厥:用苦茶和葱的根须煮汤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