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业内人士推算,北京茶业市场至少拥有30亿元的份额,主要由连锁经营及松散经销商瓜分。其中连锁经营老字号吴裕泰100多家连锁店,覆盖北京城区,年销售额2亿元以上;张一元与吴裕泰旗鼓相当,年销售额也在1亿元左右;更香有机茶,年销售额1亿元左右;天福茶业年销售额7000万~8000万元;其他非马连道茶叶店的销售估计5000万元左右;合计约为5.2亿元。
相关数据显示,马连道松散经销商的营业额在25亿元左右。以马连道一家20平方米的普通商铺为例:年租金8万元/年,员工工资(4人)6万元/年,其他费用4万元/年,进货成本(包括运输和包装费用)40万元/年,盈亏临界值(40%的获利率)96万元/年,20平方米商铺转手价18万元。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马连道一家20平方米的普通商铺,年营业额必须保持在96万元以上(最保守考虑),才能维持基本经营。一家普通商铺(20平方米)的转让价格在18万元左右,大于租金8万元,说明马连道大部分经销商已经处于赢利哪怕是微利的状况。而我们的实际调查显示,马连道约有30%的商铺处于亏损状况,其余70%赢利或微利。
由于有18亿~20亿元的北京茶叶消费市场是分散在3000家中小茶叶经销商之中,茶叶市场的集中度不到50%,因此大规模企业大有用武之地。由此可以看出,北京茶市场的格局正在悄然变化,消费者的购茶观念和消费习惯也在不断更新。在整体茶叶市场标准不一的背景下,流通品牌将成为下一个茶市场的新增亮点。
(注:这里的统计分析不包括茶馆等场所消费,这些场所的消费,我们认为是场所消费、环境消费以及关于水的消费,若计算在内,数字肯定更大。)
北京礼品茶消费需求稳中上升
近年北京茶叶消费增长较快,其中人口增加,使得茶叶消费者增多;同时收入增长以及茶文化引导,使消费者的保健意识增强;茶饮料引导青年人的消费及礼品市场的增大等,都是促进北京茶叶市场健康增长的主要因素。
在北京城区的居民日常消费中,花茶等传统的中低档茶叶,包括散茶和初包装茶的消费比较稳定,大约有5亿元左右的市场份额。200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突破1600万人,是2001年以来人口增加最多的一年。增加人口大多为外来人口,增加了36.3万人;户籍人口增加了15.7万人。这也将是北京茶叶市场的潜在消费力。同时,茶叶消费的构成随着外来人口的变化,在品类上也更加丰富。也就是说,在细分市场上,每个单品都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北京的茶叶消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喝茶的人不买茶,买茶的人不喝茶,礼品茶占市场份额达50%,所以“消费茶”和“送茶”有着相当的逻辑关系,礼品茶的消费成为主要争夺的市场。礼品茶基本是按照一定的人际关系、家乡关系在分布,市场的集中度不高,因此茶叶礼品市场的集中度的提高,将有很大的商业利益。
开拓北京礼品茶市场需要充分发挥茶叶的文化特质,做足亲民形象,并加强与政府的关系。例如将特质与茶叶品种的有机结合,通过品牌与地域名茶的结合,形成主副品牌结构,有利于融资渠道的开拓。另外在包装上要拥有特色,注重环保、适度、节约、公益。因为茶叶的特殊性,在国际交往中也具有其他礼品不具有的强大的包容性,作为中国国际交往的推荐礼品,尤其是2007年中俄国家年上的国礼茶的亮相,受到了广泛欢迎和赞誉。
后奥运北京,茶市场动力十足
近日,CTR市场研究公司对全国36个主要城市的4万名市民连续进行的奥运电话调查显示,国人对于奥运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基本上表示肯定,其中,92.1%的受众认为北京奥运会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66.9%的受众认为奥运后经济发展并不会因为奥运会结束而缺乏动力,显示出受众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据业内人士推测,今年由于奥运经济效应的拉动,茶市价格仍将会上涨20%,高端茶叶升值将上涨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