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最近在一些农药专业网站和论坛中发现,很多中小农药企业都公开或半公开地发出了转让声明、转让公告,或者在网上寻求合作伙伴。这些遭遇困境的农药企业遍布陕西、河北、四川、江西等地,数量多达数十家。
多年来,农药企业间并购重组者不在少数,但如此集中地公开转让却并不多见。在不少业内人士眼里,这种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在相关政策频频出台的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众多中小农药企业都将面临困境。
最近两年,与农药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2010年海南毒豇豆和山东青岛毒韭菜事件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事件也成为国家对农药行业加强监管和淘汰的导火索。
根据今年发布的《农药产业政策》以及农药行业“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农药企业数量将减少30%,国内排名前20位的农药企业集团的销售额要达到全国总销售额的50%以上。另外,国家对农药企业环保方面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企业用于污染物排放的治理费用大幅增加。据了解,目前全国注册登记的农药企业有 2400多家,减少30%就意味着有700多家农药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寿终正寝。
日前,国家安监总局发出公开征求《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修订草案)修改意见函》,新《办法》将于12月1日实施。届时,危化品从业门槛将大幅提高。由此,农药经营相关门槛也将大幅提高。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小农药企业遭遇困境,是因为原本的一些老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产品同质化严重,造成了产能过剩,直至形成低价竞争。据记者了解,目前除了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农药企业开拓新的产品领域外,大多数农药企业由于缺乏创新能力,主要还是在“大路货”领域竞争,同质化造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以草甘膦为例。“从2009年以来,草甘膦市场一直走下坡路,严重的产能过剩造成企业间大打价格战,利润根本没有保证。目前我们企业已停止生产草甘膦了。”福建三农集团有限公司一位部门负责人说。据了解,草甘膦行业目前整体开工率仅为30%~40%。截至2010年,全国草甘膦原药登记证总数为131个,但现在实际生产的企业不到20家。
此外,今年以来的稳健货币政策也对中小企业造成了致命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