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丹(插话):我参加过几次国际性的禅茶会议。冷静地观察一下还是觉得形式的东西多。至少是我自己修养不够,定力不足,达不到那种禅、心、茶的境界。我几次去韩国,他们每个乡村都有茶礼会,是在社交祭祀或节日举行活动。以此体现出韩国茶的礼仪、礼貌等。中国的茶艺表演都是年轻漂亮的姑娘在台上表演,韩国的表演者大多是一些中年以上的妇女甚至是老太太,为什么呢?因为很年轻的人没有人生阅历,不易懂什么是“道”。“道”也不是任何人可以用来表演的。中国有的地方在表演中要么喋喋不休地解说,外国人听不懂;要么表演做作的成份太多,被人一眼就看穿了。从这方面讲,国外茶人对中国也有些微词,尤其茶艺员的服饰打扮穿着无袖衣服,暴露出不雅的部位令人反感。它与舞蹈不同,茶艺要求典雅大方,以及茶艺员此情此景的那种神韵美,而不是花样百出的舞蹈美,所以在服饰打扮上应该注意现实的环境和所处的工作岗位,茶艺表现的是一种和谐庄重自然之美。
本刊记者:我们都知道范增平老师有“台湾茶艺导入大陆第一人”之称,为大陆推广茶艺文化做了不少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您就开始创编茶艺,尤以“三段十八步”独步天下。那您培养茶艺师的考评有什么样的要求?
范增平:首先要组织一支茶艺表演队伍,通晓音乐、诗词等;其次要让茶艺师走向持证上岗的轨道;最后要让茶艺逐渐走进校园。
茶艺进入校园,是素质提高的一种形式,是品德教育的必修课。茶艺和其他学科都一样,都提倡德、智、体、美的共同发展。美的一部分要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是美德。目前,学国学也是美德的一部分。提倡素质教育,让茶艺文化走进校园,我认为前景会很好。
寇丹(插话):中国虽然是茶的母国,但有很多年轻人十有八九对茶文化不了解。年轻人虽然知道现在有不少的茶馆,但他们把喝茶仅仅作为一种时尚,作为一种友谊的媒介,很少把它作为文化的载体。我认为从媒介到载体这个过程,是对茶文化活动的一个提醒。学生们在学习茶文化的时候,至少懂得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非的?喝茶、识茶、理解茶,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感受,在校园当中推广茶文化,懂得礼貌,懂得尊敬他人,懂得茶中的文化内涵,这对于每个学生来讲,从文化、道德、修养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本刊记者:现在有些学校认为学习茶文化和他们的专业没有关系,学不学茶文化无所谓,寇老师认为是这样的吗?
寇丹:了解学习茶的文化,并不等于非要以后你去做有关茶的工作。我觉得我们有许多人进入茶艺馆是从爱茶的角度,并不是茶文化的角度走进茶馆的。作为学生,文、理各门学科他们都得学。茶也是其中一个贯通各科的、大家是易于接受的、在生活当中是最普及的一门功课。只要理解了茶,爱上了茶,在今后的任何工作岗位上都可以学习茶甚至离不开茶,茶可以给自己丰富的知识,多一项技能,这对于当前的年轻人来说也是必要的,同时也会对将来的生活增添一份乐趣。
本刊记者:刚才各位专家都对禅茶文化作了简要的解读,现在有些人对“茶禅一味”之“禅”在先,还是“茶禅一味”之“茶”在前,认识不一,见法各异。舒曼老师是如何理解这一问题的?
舒曼:有关禅和茶相结合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发生在河北临漳县昭德寺。在宋代,圆悟克勤禅师究竟有否书曾日本遣宋使“禅茶一味”抑或是“茶禅一味”四字真诀之说,还是一个迷?传说毕竟代表不了事实,学术界一直在争议。但圆悟克勤参赵州“吃茶去”公案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在其“语录”和其著作《碧岩录》中可以见证。目前普遍说法是“茶禅一味”这一禅林法语由中国而入日本,又有日本回到中国。无论是“禅茶一味”的“禅”在前,还是“茶禅一味”的“茶”在前,对它的注解都应该是“禅和茶”或者是“茶和禅”具有“同一兴味”。这样的“同一兴味”,我理解为茶可清心,茶可雅志,茶可礼仁,茶可静思……。禅呢?同样是这样。如果从佛教(尤其是禅宗一脉)背景讲,佛教对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特殊的贡献,讲“禅茶一味”而把“禅”放置在前,这是无可挑剔的;如果从中国茶文化五千年的大背景来论之,“禅”只是在融儒释道三教文化中佛教文化的其中一支——禅文化,所谓的“茶禅一味”而把“茶”放置在前,也是无可厚非的。这是一个禅者和一个茶者对两个层面上的不同叫法和区别。既然禅和茶在此时此刻,在你的心中两者本来不二,自是“一味”,已经是“同一兴味”了,还有必要去区分“茶”和“禅”谁先谁后的问题吗?所谓“禅既是茶,茶亦是禅”说得极是。茶禅一味已是一法,如果非要“于一法中而生二见”,那就是在“茶禅一味”之法中非要生出两种知见,实在是不合大乘之教。为此事曾托梦于诸高僧大德曰:“师傅,究是‘茶禅一味’还是‘禅茶一味’?”师曰:“吃茶去”!再问,回答还是“吃茶去”!想想也是,已然合二而一,有必要再把“一”去分“先”分“后”吗?又问另一高僧此类问题,高僧拿棍便打……。禅和茶是纯心,亦即纯一,不可被其文字所束缚,也不可执着于文字。茶是茶,禅是禅,因为有心,有纯心,茶可以是禅,禅也可以是茶。陈云君老师说,禅茶一味之“一”是一种心境,而“味”则是体悟。我很赞同陈老师的这种说法。禅、茶与“一”和“味”以及饮茶人的心境、体悟皆化成为一,原来禅和茶是同样的味道。没有对与错,没有先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