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身具有组培能力的大花蕙兰生产商,种苗的自给自足现象比较突出,再加上组培技术体系逐年完善,种苗质量也较受认可。业内多家大花蕙兰生产企业正在实现从组培到成品的一条龙生产。自繁种苗的成本每株两元上下,约是正版苗市场流通价的五分之一,这是促使企业在组培上下工夫的重要原因。
品种警惕黄花系风险
目前,市场主流品种依然是日本育种公司推广的品种。从订苗情况来看,花朵较大、花箭高的大花型黄色、红色系品种最受欢迎,粉色花比例也在逐年增加。无锡向山兰园这两年供应的种苗中,浅黄、浅绿和其他非主流花色品种也都呈上升势头。另外,从造型来看,花梗较软可做拱形的品种比重明显增加,而生产所占面积大、运输要求高的垂花品种比重正在不断减少。
樱间智彦表示,种植者在选择品种时,一直选择好种又好卖的品种,这种做法并没有错,但也要警惕个别品种的盲目上量。目前,成品花市场黄花系品种比例快速上升,随着种苗可供选择的空间逐年拓宽,以后所占花色比例应该会有明显的改变。李建明也表示,选品种看市场,而看市场不光要看流行程度,还要看风险,现在大家都大量生产‘黄金岁月’、‘红霞’,市场对这些品种的需求容量到底有多大,3年后成品还能卖到多少钱,这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为规避风险,生产商在订苗时要有意识地进行控制。
国内自育的大花蕙兰品种仍处于“千呼万唤难出来”的阶段。四川绵阳仙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平表示,公司每年都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大花蕙兰杂交育种上,这几年,每年都有杂交所得的品种开花,明后年也会有自育品种试销,但要挑选出花期稳定、花色亮丽、可被市场广为接受的品种还需要时间。浙江传化生物有限公司也在从事大花蕙兰育种工作,该公司生产运营部部长鲁守臣认为,大花蕙兰杂交育种周期太长,从母本选择到观察到杂交后的品种性状,一个周期起码需要6年时间,再到选出被市场认可的品种、扩繁种苗上量,需要的年限会更长。所以,要在市场上看到自育的主流品种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