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踏青,有的叫做"踏草青".以前深居简出的妇女,偏偏在这天,倒很自由,都可以到山上去踏青,这是多么好的乐事,所以当着这日,孩童唱念踏青的歌谣,以应佳节。
"踏草青,踏草青大家好呢呢(平声)!年年象草青。"
扫墓:清明这一天,城内外的居民,扶老携幼,尽往[土番]间祭扫先人的坟墓,名叫"扫墓"或叫 "巡墓".到墓前,他们纸钱散排在墓的四周围,纸上复压以石头,以防被风吹去。然后置些茶叶、水果等祭品在墓前祭拜,有的燃烛烧金纸放爆竹。妇女们,则多在祭扫之间,跪伏坟前,放声哭泣。墓碑,则以红银朱置盏中,和以蛋白或桐油调匀之,用来重描墓碑上的旧字。书毕,稽首再拜而还。
放纸鸢:惠安人扫墓,长辈常带儿童同行,纸帛而外,儿童又自携一纸鸢,在山间旷野曳放,筝声泱泱,到处可闻,像这样点缀于麦浪松涛之间,其情景又别有一番风味。
吹麦箫:惠安人在这日还有吹麦箫的。方法是:摘田里的麦秆,揉其颈,口吹有声,在杨柳晓风紫陌红尘中,大有"箫声吹暖卖饧天"的景象。
食薄饼:祀祖的物品,多用薄饼以替代,于是就有食薄饼的风俗。什么叫做食薄饼呢?这倒也莫名其妙。其始自何人,何时发生此风俗,大家亦未十分明了。据闽南地区民间传说:
在某时代,有个文状元,姓蔡,名莫一,生得不成人形:不知怎么出胎后就挛了一手,跛了一足,渺目,歪口。可是他的天资很聪敏,满腹经纶。16岁时候,中了进士。19岁,居然中了状元。主考见他生得太丑,然而看他的文章出众,也就不得不点他为状元了。到后来皇帝重用他,命他为七省的经历,三省的巡按。他官很大,事情当然很忙。日日要办七、八省的文书案件,一日三餐常常忘食。蔡莫一的妻子,想出了一条妙计,将她丈夫那挛的一手,用索子悬近口角,给以卷的薄饼,以便使他容易就食。后世食薄饼的来源即追溯于此。
但泉州则改"薄饼"为"润上饼",它要用"萝卜"和"豆芽菜"二者为基本,另上加肉、鸡蛋、炒蚝、鱼丸等等。独有城外的村民,很风行一件东西,那便是猪肝,差不多家家都用,所以清明节那天的食料,都价高数倍。而猪肝、豆芽、萝卜这三件东西,更是大贵特贵。
糊旗:泉州一到清明将近的时候,一般小孩子,年龄十岁以下的,都不约而同地向他们的父母索钱,然后用那些钱去买竹子、彩色纸、粉糊等等。纸剪成长方、三角形不定,糊于竹子上头,成为小旗,旗面所绘禽兽、花卉都很入时。你一枝,我一枝,握在手里,遍街遍山走来走去,好像是千百个兵士一样。祭扫祖先坟墓时,他们也要带旗子去闹一回。
前十天和后十天:侨乡晋江,清明节举行的扫墓,俗称为上墓。家家户户要煮 "嫩饼菜"或带牲礼到公妈厅(又称"祖厝")祭祀逝去的谪亲魂灵。
上墓的形式有几种:一是光到坟墓上"献纸钱",不修整坟墓;一是要修整坟墓区域,有墓碑的,上面的字要用朱砂描红,而后进行献纸钱;还有一种叫"基祭".这种"基祭"的仪式有简有繁。一般除了备办牲礼到墓地祭献外,还要举行"拜墓",奏乐及宣读祭文等等。还有一种是"哭墓".这是妇人因丈夫早逝或儿子夭殇,到坟墓哭啼。哭啼的语言,因事因人而别,啼哭时自成音韵,令人闻之感伤。
责任编辑:郑世树 刘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