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茶风茶俗
发布时间 2012-07-27 浏览 28639 次
姜桂和烹而饮之。"南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七也说:"茶出银生城,即南诏所设\'开南银生节度\'区域,在今景东、景谷以南之地,产茶的银生城界诸山,采无时,杂椒盐烹而饮之。"这些记载实际上就是佤族饮用的擂茶。

怒族的盐巴茶。盐巴茶是怒江一带怒族的一种较为普遍的饮茶方法。先将小陶罐放在火炭上烤烫,取一把青毛茶或掰一块饼茶放入罐烤香,再将事先煨涨的开水加入罐中,至沸腾翻滚3-5分钟后,去掉浮沫,将盐巴块放在瓦罐中涮几下,并持罐摇动,使茶水环转三五圈,再将茶汁倒入茶盅、茶盅中再加适量的开水稀释,这种茶汁呈橙黄色,这样边煨边饮,一直到小陶罐中茶味消失为止。剩下的茶叶渣用来喂马、牛,以增进牲口食欲。由于地处高寒山区,蔬菜缺少,就常以喝茶代蔬菜。现在,怒族家里每人有一土陶罐。"苞谷粑粑盐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形象地描述了怒族人围坐在火塘边,边吃谷粑边饮茶的生活情景。茶叶已成为怒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必饮三次茶。"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打"已成为怒族的饮茶谚语。

傈僳族的油盐茶。油盐茶,傈僳语"华欧腊渣渣",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先用小土陶罐将茶烤至焦黄,加入开水,然后放入食用油相加,再加开水煮沸3-5分钟。这种茶汁既能解除渴,又能充饥,别有风味。

藏族的酥油茶。居住在滇西北地区的藏族同胞,喜爱喝酥油茶,且成为生活必需品,这里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其做法先用大土陶罐或锅将泉水煮涨,再把饼茶放在小土罐内烤至焦黄后加入酥油和炒熟舂碎的核桃仁、及盐、鸡蛋等,便使劲用木棒上下抽打,使酥油与茶汁和配料混合成浆状,倒入碗中即可饮用。

爱伲人的土锅茶。居住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爱伲人喜欢饮用土锅茶,先用大土锅将山泉水烧开后放进南糯山上特制的南糯白毫,约煮5-6分钟后将茶水舀入竹制的茶盅内饮用。这种茶水清香可,回味无穷。

撒尼人的铜壶茶。居住在阿诗玛的故乡路南县的撒尼人,喜欢饮用铜壶茶,即将泉水注入紫铜壶内烧开,加入茶煮后饮用。

回族的罐罐茶。居住曲靖、寻甸、马龙等县回族同胞喜欢饮用罐罐茶。这种茶茶汁十分浓烈,像烈酒一样,有时还会醉人。

景颇族的鲜竹筒茶。居住在孔雀之乡德宏州三台山竹林中的景颇族,饮用"鲜竹筒茶",先将山泉水装入一根碗口粗的鲜竹筒内放在火塘的三脚架上烧开,再将茶投入竹筒内煮,然后饮用。

傣族的竹筒茶。居住在澜沧江畔,孔雀之乡,凤尾竹下,竹楼之上的傣族,喜欢饮用竹筒茶,这种竹筒茶,即有竹子的青香,又有茶叶的芳香,非常可口。

布朗族和阿昌族的青竹茶。居住在勐海县巴达乡茶树王所在地的布朗族和被称为孔雀之乡的德宏州阿昌族,喜欢饮用青竹茶,这种青竹茶、山泉水、鲜竹青香与茶香味融为一体,滋味十分浓烈。

德昂族的砂罐茶。居住在德宏州三台山密林中的德昂族,喜欢饮用砂罐茶,德昂族语"点压雨",先用大铜壶烧开山泉水后,用小砂罐,将茶烤至焦香,取铜壶冲入开水进行煮茶。这种茶水味道十分浓烈,能及时解除渴和消除疲劳。

昆明九道茶:昆明九道茶也称迎客茶,是云南城镇书香门第佳宾的一种饮茶方式。第一道为择茶,就是将准备的各种名茶让客人选用。第二道为温杯(净具),以开水冲洗紫砂茶壶、茶杯等,以达到清洁消毒的目的。第三道为投茶,将客人选好的茶适量投入紫砂壶内。第四道为冲泡,就是将初沸的开水冲入壶中,如条件允许,用初沸的泉水冲泡味道更佳,一般开水冲到壶的2/3处为宜。第五道温茶,将茶壶加盖五分钟,使水浸出物充分溶于水中。第六道匀茶,即再次向壶内冲入开水,使茶水浓淡适宜。第七道斟茶,将壶中茶水从左至右分两倒入杯中。第八道敬茶,由小辈双手敬上,按长幼有序依次敬茶。第九道为喝茶,九道茶一般是先闻茶香以舒脑增加精神享受,再将茶水徐徐喝入口中细细品味,享受饮茶之乐。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