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出土雕塑等,差不多都在园中汇齐了。三星堆的跪俑、站俑、守卫俑等,都是原版照搬;蜀汉四巨头的刘关张诸葛亮,置于中部,是编年顺序,也是重心所在;周围的24乐伎浮雕,忠实于王建墓真品的原貌。乐伎背面,则是川剧脸谱集成,多是经典脸谱。大足石刻中的《养鸡女》、《沽酒图》,彭山出土的东汉名雕《对吻》,以及古代瑞兽天祥、云禄等,拱卫于前,进门便给人一个意外。园子的老板还不尽兴,又花费巨资,四处搜集古旧浮雕40余件。却又将它们露天镶嵌于园内各处的墙上,不加玻璃护罩,让这些真古董上虫子结网、雨水侵蚀。老板侯先生说这也是一种本真态的保护。客人端着茶杯,就可以细细品上半天。其中,有不少浮雕,一幅就是一个戏文,刻得甚是精美。侯先生说,民国时代,人心浮躁,不大可能有耐心打磨这么细腻的作品,明清,特别清朝鼎盛时期,国家富饶,社会安定,工艺匠人才有大量精力、时间、财力雕制,所以他认为浮雕都是民国以前的作品。与雕塑相得益彰的是园林,按魏晋风格,尽显其粗放古朴。其中一株很有沧桑感的黄桷树,花费20万,从三峡库区移来。以林木、地形为界,广庭之中,隔离出一块块互相独立的饮茶点,每一组茶客都享受着户外“雅间”的清趣,不落人声鼎沸的俗套。茶桌茶几,有的就是大树根切割成的墩子,涂了清漆。旁边,一棵万年乌木突兀而立,顶端是倒桩后的断口,尖锐如戟,势逼青天。就连果皮箱,都是双角翘如月牙的牛头,很有味儿。园中建筑,大都是小青瓦、四合院,山墙上、青瓦下,一溜巴掌宽的卵石线,犹如在民居建筑中提练出一道卵石文化风景线,贯串于园中所有建筑。问侯先生,卵石线在川西民居中有何出处,答曰:自创的。也许多少年后,又成了研究者们的一个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