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采茶季,安溪中国茶都就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经销商,人声鼎沸,茶香四溢。“每天大概能卖90吨,现在一年的销售大概能达到两个亿。”安溪县中国茶都委员会专职副书记吴小猛说。在安溪,中国茶博汇、中国特产城、茶叶包装城等也发挥着一样的作用。
破发展瓶颈 迈出精细农业第一步
完善产业链爆发出巨大的能量。2009年安溪县的茶叶总产值达73亿元,接下来每年递增,2012年达到了102亿元,被业界誉为“无安不成市,无铁不成店”。这骄人的成绩单背后,正酝酿着一场转型升级大戏。
位于安溪兰溪的源头峡谷,八马西坪和芦田基地,草木与茶树共舞,溪流涓涓,写满异国葡萄酒庄园风情,品一杯清茶就会让人醉心自然,融入原始。“我们茶园种植标准化、加工现代化、营销品牌化的发展战略就是从法国葡萄酒庄园模式受到启发,开始积极探索标准化茶园建设升级为庄园化建设的发展道路,龙门庄园和桃舟庄园正在建设中。”林荣溪表示。
“转型”不止于此。安溪铁观音集团升级了实验室农残检测设备,引进包括气相色谱仪等先进农残检测设备,并组建了一支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的专业检验人员,农残检测能力、检测速度得到全面提升,保障茶叶品质安全的能力实现了新跨越。“我们这边茶园由数十户农户组成,采取的是‘联作制’,只要一家茶叶被检测出有农残,所有农户的茶叶都将被销毁。”李大庆认真地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方面,自建的茶叶质量可追溯系统正逐渐推广,仅凭包装上一条不起眼的编码,便能在互联网上查到从茶园到茶杯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包括农药使用、加工流程、生产日期等。”陈传溪介绍道。
“不断走、看、学习,应该说,安溪茶产业集群已走在了转型升级的新发展道路上,迈出现代化精细农业的第一步。”安溪县副县长王金章认为。同时,以“茶多网”为标志的泉州茶叶网络销售正逐步成为茶叶主要销售渠道之一。
在永春,莉芳茶厂茶园里的茶叶在春夏草木旺盛时一度被湮没在草木丛中。“我很少用农药,周边树多鸟多,虫子一部分被鸟吃掉,一部分被太阳能诱虫器和黄色黏板等物理灭虫方式消灭。”老板谢良坡这样告诉记者。生产有机茶、生态茶,其中的学问可多了,在茶园内,不远处还有一个人工池,颇有茶庄的味道。
培育茶产业人才 力冲千亿产业
“像法国这样现代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有许多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参加农事生产,相比之下,我们的茶农们受教育水平总体还比较低,这正是制约安溪茶产业集群发展的最大因素。”王金章一针见血。因此,不管对政府还是企业来说,安溪茶学院的创建就是茶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座里程碑。这意味着泉州茶产业的发展将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有希望走上更为现代化的精细农业和工业化发展道路,长此以往,还能沉淀出一份属于铁观音的茶文化。
跳出茶叶做大茶产业、跳出安溪铁观音做大中国茶都。未来,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有了做大做强的具体思路。“一方面要扶持一线茶品牌做大,另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投入,将茶产业向深加工延伸。”林荣溪说。王金章表示,政府应该继续充当“保姆”这个角色,继续在质量监管、扶持龙头企业、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打造公共服务平台、输送产业人才等方面下苦功夫,泉州茶产业集群才有希望成为一个千亿集群。
记者手记:做有文化的“绿巨人”
作为全国最大的农业产业集群,现在的泉州茶产业就好比一个肌肉线条鲜明的大个子,给人以安全感。但如果他又是一个有文化的“绿巨人”,每一句话都说得恰到好处,就会让人打心眼里喜欢他,他的形象也会更为高大,更受欢迎。
如今的泉州茶产业,正在努力发掘文化底蕴。中国茶都茶文化博览馆展示的茶文化历史、散发着浓烈韵味的茶艺师们功夫茶艺表演、三和创意茶文化博物馆等等,无疑都是这个“绿巨人”学识渊博的表现。
发掘的同时,还有兼容并蓄。法国葡萄酒庄园模式的引入,将给“绿巨人”打下更为鲜明的文化烙印。安溪人的构思就是要让茶庄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旅游观光的大卖点,让消费者走进茶庄,看茶树嫩梢,闻茶香芬芳,体验整个制茶过程,再喝上一杯最原汁原味的铁观音,以游玩的心态品读茶文化。回家之时,买些茶具、茶根木雕等留作纪念,再捎上些铁观音,与友人共品,让更多的人知道铁观音,吸引更多的人走进茶庄。这就是一条茶产业集群继续做大做强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