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武夷山全力打破“有名茶无名牌”的僵局: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山大红袍”、“武夷星”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武夷山被列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等等。目前武夷山全市有茶叶证明商标2件,驰名商标2件,著名商标26件,知名商标100件,QS生产许可的企业316家,有效注册商标2249件,国际注册27件。
为强化品牌宣传营销,武夷山与张艺谋团队合作,成功推出印象·大红袍,拍摄的《武夷茶文化》成为世界孔子学院教材,推出高清数字电影《茶王》等等,使武夷山茶产业在文化的烘托下更具张力。
控面积,降“头脑发热”之温
正当武夷茶发展风生水起,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却给茶产业泼了盆“冷水”——控制茶园面积。
2007年,《关于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炉”,首次提出“严格审批,适度开发”。随后,一份份限制茶山开垦的文件如一道道“紧箍咒”加到茶农头上。
2008年的《关于科学开垦茶园保护生态资源的通告》,划分了适度开垦区和禁止开垦区。
2010年出台《关于规范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若干意见》,提出“规范开发、规范生产、规范品牌、规范市场”,要求茶山开垦做到“山戴帽,腰绑带,脚穿鞋”。
2011年制订《武夷山市治理违规开垦茶山专项活动方案》,提出“对在禁开区开山种茶的应组织专项队伍拔除,并及时补种适宜树木,对毁林种茶者严厉打击。”
2012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违规开垦茶山综合整治的通知》,以高压态势制止违规开垦茶山行为,不仅财政拿出100万元作为整治经费,还将整治茶山任务列入乡镇、街道绩效考评中,这一年,武夷山整治茶山11277亩。逐年加大的整治力度,控制住了茶园面积的疯长。
虽然茶叶种植面积仅从2006年的9.96万亩增至2012年的13.8万亩,但茶产业却得到巨大发展,2006年税收340万元、产值9500万元,预计2012年将达到4500万元和15.33亿元。注册茶企业从200多家激增到1215家,涉茶人员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