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衙管委会成员李金德表态:“取消这个品牌,不然就交管理费。”李氏后人说,他们在初步交涉之后,王庆坚持自己是合法注册商标,并已开始使用不能停下来。李氏后人于是提出,茶商既然不愿停用“李光地”商标,就得交纳利用“李光地”这一名人效应的品牌管理费。
他们要求对方赔偿“李光地的肖像权、名誉权、姓名权”,并明确提出要对方“每年各支付10万元品牌使用费给旧衙和新衙”。
争议四焦点>>>
注册前是否该告知李氏后人?
王庆于2004年注册了“李光地”商标。他坦承,注册前确实没有告知李氏后人。
王庆自称当过职业经理人,有一定品牌意识,后来和安溪籍妻子结婚后,开始发展自己的事业。“安溪的名片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出现在王庆的脑中,“铁观音和李光地都是安溪的名片,若能将两个融为一体,就能打造出一张安溪新名片。”
王庆查询发现“李光地”还没被人注册,他称等了2年,还是没有人注册。他和朋友评估后发现“史上很多名人,像华佗、李时珍、李白等品牌的注册人都不是他们的后人,我们觉得这个可以做,就注册了。”2008年初李光地名茶正式面世。
李氏后人为何不注册“李光地”商标?
新衙管委会成员李金德告诉记者,“我们子孙都不敢直呼祖先的名字,而是叫谥号‘文贞公’”。他说,连外宾参观李光地故居时,他都不敢直呼其名,岂容茶叶商如此侮辱祖先?基于此,他们此前没有以祖先“李光地”的名字注册商标。
名人商标是保护还是侮辱?
“历史名人也要运作才能成为品牌,我们这正是对李光地精神的正面推广和弘扬。”王庆说,2012年12月他甚至将“李光地”经营成了福建省著名商标。在王庆的李光地名茶系列产品包装盒上都印有李光地典故和“推广中国茶文化 弘扬李光地精神”广告语。王庆称,他曾对安溪湖头镇政府表示,愿意支持与李光地文化有关的公益事业,今年他曾要捐建一座李光地铜像,但被李氏后人拒绝。
在王庆看来是保护与推广,而在李氏后人看来则是侮辱,“如果真的要宣扬李光地,应该正面宣传他如何为国贡献,而不是在所有物件都印上李光地的头像……”李金德说,茶叶公司在茶叶包装上印李光地名字和头像,“一泡完茶就扔到垃圾桶里,这对名人极其不尊重”。
如何解决方为妥当?
双方都表示,2008年是双方第一次就“李光地”商标一事进行交涉,但无果。至今,李氏后人的诉求没有变,要么停止使用,要么交管理费。
2012年,“李光地”商标获福建省著名商标后,双方再次接触。李氏后人仍提出同样的诉求,但王庆表示难以满足,“对方每次提出来的赔偿费用都不一样,有时是十万,有时是二十万、四十万”。
律师说法:法律须对名人商标作规定
对于这起争议,早报法律顾问团成员、华达律师所律师杜立宇说,正因为商标越出名越好,李光地作为历史文化名人,加之又与安溪这一茶产地联系起来,因此才会被抢注成商标。《商标法》中没有对名人姓名商标作具体规定,因此才导致抢注名人商标成风。
如今“李光地”被抢注且已经过了三个月的公示期,已属合法。茶叶公司取得的“商标注册证”上不仅有名字,还有李光地肖像,因此李光地的姓名连同肖像均已被注册成商标。
情感上而言,李光地后人不能接受印有祖先名字和头像的茶叶包装用完被扔进垃圾桶,但对商家和消费者而言,把包装撕掉是种习惯行为。“若想维权,只能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撤销商标”。但注册商标时只需约1000元,维权成本却大得多。
他说,只有对名人商标作详细规定,从立法上、源头上遏制这种风气蔓延。
李光地简介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福建安溪湖头人。清朝著名的清官、理学名臣,也是有争议却又深得康熙帝信任的人物。同时代的学者尊称他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国”。谥号“文贞”,追赠“太子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