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经我所品种组分析,老叶样品干物百分比中,咖啡碱1.14,可溶21.27,水溶性单宁6.07。
从外形特征和内含成份的的鉴定来看,肯定为野生茶树。
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分析:
首先,从茶树生长的地点和该地的环境来看,这株树是野生型的。现在那里仍人烟稀少,森林接近原始类型,茶树和其他直径0.5-105公尺的大树杂居一处,不可能是栽培的。
其次,从茶树树型树姿来看,是野生型的。它干高直立,分枝少,分枝部位高,这种结构只有在森林环境条件世世代代的影响下才能形成,因为在大森林中,茶树和其他树木竞争日光,必须有纵向发展作为保证。反之在人工栽培条件(如打顶、采扎)影响下,分枝部位一定降低,而且枝条要横向扩张,而这株茶树并不然。
再次,从茶树叶片内含物来看,缺乏栽培品质,各主要化学成分以家茶为一百,咖啡碱只有家茶的76%,可溶性单宁为家茶的70%。且群众采来饮用的评语是:“没有家茶好吃,味道苦涩多。”一般来说,农业技术是使上述成分含量提高,品质变好的,即使在目前的生产和试验中仍可看到有这种趋势,而且会把这种影响后果巩固遗传下来。这株茶树的品质低,就说明它是没有受过栽培影响的。
第四,从茶树的群落来看,是野生型的,和这株茶树生长在一块的还有其他叶形相似的大小不等的茶树,这些茶树在地面上的分布是散乱而没有一定规律的。因而只能认为是自然分布的一群山茶科植物,其间散布的几种不能饮用的茶树是山茶科植物在这一地区演化过程中向不同种属分化的结果。
最后,当地群众就没有听说有人在这原始森林里居住过或在这里种过茶树。
从上列种种分析来看,这株茶树属野生类型应无疑问。
正由于茶叶发源于中国,故我们的祖先在利用茶叶作为医药进而发展为饮料的长期实践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滋育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而且给世界其他各国人民传授了栽制技术知识乃至饮用的整个艺术。中国茶叶方面的历史和技术,在全世界享有最高的声誉。但是随着印度从中国学习到种茶技术,从中国引种试种成功以后,以SAMUL BAILDON为首的一部分学者们为了适应政治上的需要,捏造“茶叶原产印度”的烂调,以装璜印度茶叶的门面,抹煞中国在茶叶方面的功绩,从而达到在国际市场上排挤中国茶叶的卑鄙目的。这些人的理由是中国没发现野生大茶树,而在印度ASSAMA地区发现有野生茶树(ASSAMIC)。同时说:世界茶叶只有一种,即印度种,中国种多小叶矮丛,正是印度茶种北移中国受气候影响的结果;印度茶叶在1200年以前传入中国;中国没有野生大茶树等等。解放后,我国茶叶科研工作人员,在党的领导下,重视了这方面的工作,通过群众的帮助,先后在南方各地:海南岛、贵州仁怀、四川古宁、福建安溪,特别是前述云南各地均发现了大量的原生和野生的大茶树。这一切,都是驳斥英人胡说的有力事实。巴达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对英、印一部分学者的伪说是一个最有力的回击。这株野生大茶树,它的发现揭示了茶树原产于中国的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