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南糯山茶
发布时间 2009-06-10 浏览 27307 次
“阿布”正在忙着采摘茶叶,手不停地在嫩绿的茶叶尖上游走,嘴里哼着采茶调。曲调悠扬、婉转。我们虽听不懂哈尼语,但从阿布们的眼神、表情可看出,这是发自她们的内心深处的歌声。

60来岁的当洪这时也来了兴致,放开歌喉唱了起来,还边唱边舞。我们惊异于当洪声音的清脆,比年轻人唱得还有味道。一打听才知道,当洪不仅能用本民族古老、传统的曲调和语言演唱哈尼人贺新房、喜庆、叙事等歌曲,而且还能用传统的曲调进行编创,用通俗歌曲的调子演唱哈尼语歌,再用汉语进行翻译。她是西双版纳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她创作演唱的歌曲曾先后被红河州、思茅、孟连等地文化部门收集,成为我州哈尼歌手中的佼佼者。

当洪告诉我们,阿布们在上山采摘茶叶的时候,常扯开嗓门唱一些采茶歌、山歌、还有情歌,惹得隔山的小伙子不时地甩过一些歌来。怪不得,哈尼姑娘、小伙的嗓音那么好,原来是养育他们的大山赐予的。我们在古茶树前留影、爬到低矮的茶树上学着哈尼阿布采摘茶叶、和当洪一起学唱哈尼情歌《花恋》,找了一回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回到茶庄,见到了“沙归拔妈茶庄”的主人初康。初康60多岁,慈祥而健朗。听老人讲,他的七、八代以前的祖上,就在南糯山看护着古茶园,“茶王树”也是由李初康的祖先———“沙归”负责看护。“沙归”及其祖辈把这些古茶树当作命根子辛勤呵护,使古茶树在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后仍然枝繁叶茂。800年的古茶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年代最久远的栽培型古茶树,一时间成为了国内外茶叶界关注的焦点,参拜者、研究者接踵而至。初康也因此和“茶王树”一样成了人们关注的对象。

在南糯山,家家种茶,家家都会传统的制茶工艺。民国时,南糯山所产的茶叶经勐海各茶庄收购加工成各类紧压茶后,经缅甸、印度等国销往西藏,或经缅甸、泰国销往南洋。解放后,省茶叶研究所在勐海成立,接管了原南糯种茶场和制茶厂,开展茶叶科学试验研究、科技示范推广、培训等工作。同时,组织当地哈尼族对原有的荒芜茶园进行复垦,迅速恢复了南糯山的茶叶生产。心灵手巧的南糯山哈尼人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不甘落伍,初康和他的家人就是其中之一。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康就是勐海茶厂的一名出色的茶艺表演师,主要从事茶叶的栽培、加工和茶艺表演。1955年,初康参加了省少数民族参观团参加国庆观礼。他把自己亲手种的茶叶用牛皮纸包装好,在纸上面扎上了哈尼人用传统手工制作的粗布条带到北京献给毛主席。1986年,他参加了国际茶叶节的茶艺表演,在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茶艺师惊奇及赞赏的目光中,初康捧了个茶艺表演一等奖回来。讲起这些,初康言语中仍充满了自豪。

在南糯山,初康家有古茶园近50亩,还种有台地茶近100亩。和茶叶打了一辈子交道,初康积累了丰富的种茶、制茶经验。加之这些年,国际国内市场普洱茶迅速走俏,作为普洱茶原产地的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所产的普洱茶供不应求,南糯山的古茶树资源更是占尽了天时和地利。初康想,怎样才能把南糯山古茶树这块金字招牌树起来?哈尼人守着金山、银山受穷,那么好的资源不好好利用,对不起祖宗啊。为此,他和家里人总想着要在茶叶上做点文章。左思右想后,决定开一个茶庄。

今年6月,“沙归拔妈茶庄”的牌子终于在南糯山寨竖了起来。初康用祖先“沙归”的名字作为茶庄的名字,“拔妈”是哈尼语“茶王树”的意思,合起来就是“祖先沙归的茶王树”之意。初康告诉我们,“沙归拔妈茶庄”品牌已于今年3月进行了注册。茶庄开起来以后,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品尝,茶庄也因此成了勐海路上、南糯山寨一道靓丽的景观。为了保障茶叶的品质,初康一家在茶庄旁边开了个茶叶初制所,原料全部选用南糯山的大叶种茶,从6月份到现在,茶厂已经生产出了金瓜贡茶、人头贡茶、茶花饼、云南七子饼茶等10多个品种,全部采用手工制作。

听古茶树、古茶人的故事,感受哈尼人追赶现代文明的匆匆步履,那份浓情与执着令人感动。我们终于明白了:走近南糯山,如果仅仅只满足于观赏古茶树的风姿、品品普洱茶的醇香……这些都显不足。只有真正走进南糯山,去感受南糯山人真实的生活,你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南糯山,更清楚地了解南糯山人的梦———他们的梦是根植在古茶树繁茂的枝叶中的,随着古茶树一年年抽枝发芽;他们的梦定会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