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仓不成普洱茶
发布时间 2013-02-23 浏览 25181 次
包括香港)实在是太潮湿了,即便是正常仓储的茶如果不注意在潮湿的季节防潮、存放时间长了,也难免会受潮,不过这种现象比人为故意做湿仓要轻得多,开汤后有的也有轻微的仓味,也有的基本闻不到仓味,汤色比所谓的干仓茶要浓一些,滋味也要柔和一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从干仓到湿仓不是跳跃性的变化,这中间的区别与变化也是渐进的、连续的。

  对干仓的看法,不同地区的喝茶者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同样的一片88青饼,多年前在香港喝茶人眼中基本还属于入仓后尚未转化到位,青涩气还有,还不能马上就喝;但是在北京茶友心目中已是十分难得的干仓好茶了,果香梅子味,实在是很棒;而这片茶到了习惯干燥的西北茶友眼中,彻头彻尾一个湿仓茶,在他们眼中,二十年陈期的干仓茶,汤色还是棕黄色的。

  坊间常能听到“纯干仓”的提法,应该说“纯干仓”的概念也有点绝对化、也不科学。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即便一款茶经过十分潮湿的环境存放,闻起来不好闻、喝起来十分地不适口,你可以认为这不是一款好茶,但它不是毒药,它仍然是一款普通的普洱茶。作为一个普洱茶爱好者应该对此有一个科学、客观、公正的理解。

  二、什么是好的普洱茶仓储?

  前面讲到,普洱茶的仓储是普洱茶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可以认为是普洱茶初加工之后的深加工过程。不管是自然仓储还是传统仓储、干仓还是湿仓,都可以看作是不同普洱茶产品的不同特征表现。其中,传统仓储或者湿仓可以看作是比较完全的以微生物发酵为主的生产方式;自然仓储或者干仓可以看作是部分微生物发酵部分茶多酚氧化的生产方式。

  什么样的仓储是好仓储?一种仓储,即代表了微生物发酵与茶多酚氧化两者之间的比例,不同的比例便产生不同的体感、口感及香气等等。认定一款茶放仓放得好与不好,表达了消费者对不同仓储产品的喜好与否,也表达了消费者对于一款茶中微生物发酵与茶多酚氧化两者比例的认同。

  那么决定普洱茶仓储好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我们简单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茶叶原料,二是茶叶紧压程度,三是仓储湿度,四是仓储温度,五是仓储环境中的有益菌群,六是时间。

  1、关于茶叶原料。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的原料其转化的速度是不同的(做熟茶时针对不同原料加水及温湿度控制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猜想,放仓也要根据不同的茶来做仓储环境的调整。

  2、关于茶叶紧压程度。一般来说,茶叶压得松则会有利于后发酵,而茶叶压得越紧则越不利于后发酵,我们常见的饼、砖、沱茶一般都压得松紧适度且厚度有限,所以生茶的后发酵是可以预期的。但新出的铁饼、心型紧茶、竹筒茶以及“千两茶”等压得很紧且很厚,如果不作特殊处理的话,我估计即便过上五十年也不会太好喝。

  3、关于仓储温度。可以找到的经验数据是,平均温度在26℃至30℃之间。如果温度偏高可能会使茶叶加速陈化,温度过高则易炭化,温度如果偏低则会使陈化速度降低,降低经济效益。

  4、关于仓储湿度。经验数据在60%至80%之间。湿度偏高容易造成茶叶劣化,湿度偏低的话也同样会使陈化速度降低。

  5、关于仓储环境中的有益菌群。往往容易被忽视的是仓储环境中必须要有充分的有益菌群,这也是我认为“无仓不成茶”的理由。普洱茶是后发酵茶,没有经过后发酵加工的茶只能称为晒青毛茶,毛茶不是不能喝,但在香港老茶人眼里,具有刚猛茶气的生茶是不能常喝的,对肠胃多少是有刺激的。生茶至少要入老仓十多年才可以试喝。汤色转红与口感醇厚恐怕是生茶是否转化、能否长期品饮的标志。普洱茶的后发酵过程(陈化过程)本质上是有益菌群作用下将茶叶中非水溶性物质降解为水溶性物质的过程。普洱茶生产在云南,而大量存放在香港、台湾等地。有人认为,香港、台湾等地的老仓对于存放出好茶十分重要,就好比好酒必经老窖一样。

  6、关于时间。掌握了上述五个方面是不是就能做出好茶来了呢?不见得。更加困难的是温度、湿度以及有益菌群种类与数量都是建立在时间轴线上的。一片好茶在什么时间需要什么样的温度、什么样的湿度以及什么样的有益菌群的作用,我们是知之不多的。如果给一片好茶的形成画一条曲线的话,这是一条贯穿于温度、湿度、菌群及时间等多维空间里的曲线。相比好茶的形成,即便我们有再高的科技手段,也很难将一片好茶在现实世界中完全复制。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能得到如下启示:

  1、好茶不可多得也很难复制。

  2、在脱离老仓的情况下,个人存茶的效果可能不会如想象中那样好,所以要珍惜每一片好茶。

  3、放仓效果将随消费者的认知发生改变,所谓好茶也是品饮当时消费时尚中的“好”,而未必是存放初期的“好”也未必是几十年之后的“好”。

  4、从现在开始到今后五年之内,我们可以想见的是:新熟茶以干仓为佳;老熟茶(十五乃至二十五年以上)以湿仓为佳;中生代生茶以干仓为佳。

  从温湿度条件来看,认为较好的仓储地应该在香港、广东等地,但是容易把茶放得太湿以至于放“坏”的地方似乎也是这些地方。我猜想再过几年沿长江中下游地区存放的茶也将出现在市场上了,我是抱着很多期待的。至于云南存放的茶,目前还没有特别有名的出现,我甚至认为昆明的高海拔低氧可能会对茶多酚的氧化起负面的作用。

  三、如何用最便捷的方法判断一款茶的仓储情况?

  一般来说,分辨湿仓与干仓的方法不外乎“一看二闻三查”。

  一是看干茶表面是否泛白,如果大面积泛白或者有大量连续的小白点,则基本是湿仓存放的茶。如果干茶表面油亮有光泽,则干仓的可能性大。

  二是开汤后闻带汤的公道杯,不同的仓储情况不同的存储年份会有不同的香气特征。

  熟茶。如果在香气中出现“墙皮味”(有的伴随微弱参香)则一般可判断为十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湿仓存储的茶;如果在香气中出现较醇净的参香且化感较明显,则一般可判断为二十年以上且经湿仓存储的茶;熟茶中产生较明显药香的只有一种:文革砖系列中的七三厚砖。

  生茶。明显樟香且六七泡之后没有出现明显果香,则一般可判断为湿仓存储;前几泡浅樟香、六七泡后出明显果香则一般可判断为南方干仓稍受潮;前几泡有青味后出果香,一般可判断为南方干仓且年份在二十年以下;前几泡直接出果香且茶质厚重一般可判断为干仓且年份在十五年以上;前几泡出药香且化感明显,为四十年以上老茶,无论何种仓储,价值不菲。

  三是检查叶底的活力和发酵程度。充分冲泡(一般至少八至十泡)以后,查看叶底,根据叶底颜色配合干茶、香气等可判断一款茶的转化程度,由转化程度结合生产时间可大致判断出仓储情况。叶底呈青绿色表明转化尚不到位,浅褐色、褐色等表明一定的转化度,黑亮色且叶底较硬、炭化则表明转化过度。一般来讲,相同的生产时间里,仓储较重则转化较深。反之,在较短时间里,转化较深则仓储较重。

来源:新浪博客

(本文刊登于《普洱》杂志2013年第2期)

作者:黄刚 宋婷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