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何以要以茶为聘呢?
发布时间 2013-02-23 浏览 23580 次
歌》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百凡卉木移根种,独有茶树宜种子。茁芽安土不耐迁,天生胶固性如此。”茶树是常绿树,古人借此喻爱情之树常绿,爱情之花长开。以茶为聘,则是将茶作为一种吉祥物,寄托着人们的祝愿:新郎、新娘永不变心,白首偕老。结婚以后,也像茶树那样“不耐迁”,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婚后子孙满堂,合家兴旺发达。吃茶――订婚的代名词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写了一首《竹枝词》曰:“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写的是一个纯情的农村姑娘,邀请郎君来自家“吃茶”;吃茶可谓是一语双关,既道出了姑娘对郎君的钟情,又说出了要郎君托人来行聘礼,大胆地传递出了爱的信息。又如,清代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里,凤姐笑着对黛玉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这里说的“吃茶”,指的也是订婚行聘礼之事。实际上,这种吃茶与婚配的关系,早在宋代时,便有记载。著名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写到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男女青年吃茶订婚的风俗:“辰、沅、靖各州之蛮,男女未婚娶时,相聚踏唱,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也多次提到青年男女以茶行聘之事。在《陈多寿生死夫妻》一文中,就写到柳氏嫌贫爱富,要女儿退还陈家聘礼,另攀高枝,女儿说:“从没见过好人家女子吃两家茶。”由此可见,茶与婚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时至今日,这种习俗还时有所见。如在福建的福安农村有一种习惯,凡未婚少女出门,不能随便喝别人家的茶。倘若喝了,就意味着同意做这家人的媳妇。有不少年纪大的农妇,见儿子年大尚未婚配,有相中的未婚少女上门,老妇就会泡茶相迎,以探少女“春心”。在湖南农村,男女订婚,要有“三茶”,即媒人上门,沏糖茶,表示甜甜蜜蜜;男青年第一次上门,姑娘送上一杯清茶,以表真情一片;结婚入洞房时,以红枣、花生、桂圆和冰糖泡茶,送亲友品尝,以示早生贵子、生活和美。茶祭――祭天地告神灵茶,精行俭德,质本高洁。所以,古往今来,常被人们用作祭天祀地之物。在我国民间,尤其是善男信女们常用“清茶四果”或“三茶六酒”,祭天祀地,期望能得到神灵的保佑。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由于他们把茶看作是一种“神物”,用茶敬神,显示最大的虔诚。所以,在中国古刹禅院中,常备有“寺院茶”,并且将最好的茶叶用来供佛。据《蛮瓯志》记载:觉林院的僧侣,“待客以惊雷荚(中等茶),自奉以萱带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茶(上等茶)。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寺院茶执依照佛教规制,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茶禅一味”这种习惯一直流传至今。一些虔诚的佛教徒,也常以茶为供品,向寺院佛祖献茶,这在我国寺院中时有所见,特别是在西藏寺院中最为常见。在兄弟民族地区,以茶祭神,更是习以为常。湘西苗族居住区,旧时流行祭茶神,祭祀分早、中、晚三次:早晨祭早茶神,中午祭日茶神,夜晚祭晚茶神。祭茶神仪式严肃,说茶神穿戴褴褛,闻听笑声,就不愿降临。故白天在室内祭祀时,不准闲人进入,甚至会用布围起来。倘在夜晚祭祀,也得熄灯才行。祭品以茶为主,也放些米粑及纸钱之类。客来敬茶客来敬茶,是中国的传统礼节。它在中国流传至少已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了。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晋时,中书郎王蒙用“茶汤待客”、太子太傅桓温“用茶果宴客”、吴兴太守陆纳“以茶果侍客”。唐代颜真卿的“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宋代杜耒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清代高鹗的“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等诗句,表明了中国人民,历来有客来敬茶和重情好客的风俗。实际上,客来敬茶,对“客”来说,饮与不饮,无关紧要,但对主人来说,敬茶是不可省的。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